作者簡介:劉鈺雯(1995年1月24日-),女,湖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在讀本科生。
摘要:在桂林打造國際旅游勝地的大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而生態意識在生態環保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陽朔縣是桂林旅游發開的核心地區,然而由于長期忽略生態的天然平衡,該區域的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出。通過對該區域農民生態意識狀況和生態行為的調查,梳理出影響該區域農民生態意識的幾個因素,并對這些影響因素的權重加以分析,為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提供新思路。
關鍵字:農民;生態意識;生態文明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15-01
生態意識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人類調整當前自我發展模式,謀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共生共榮的價值觀念。陽朔縣在建立生態文明縣城的過程中,必須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改造農民舊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態意識,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陽朔縣農民生態意識現狀
(一)生態認知現狀。
1.農民對生態環境的現狀認識不清。陽朔縣森林覆蓋率高,自然風景優美。80%的農民都對本地的環境相當滿意,認為自然是人類認識和徹底改造的對象,人類是自然的主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個人增收上,而無暇顧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17%的農民認為生活區沒有一口可以洗衣洗菜的水塘,水塘里也長滿水藻甚至在枯水期斷流,都是環境惡化的影響。
2.農民對環境惡化的危害認識不足。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環境的好壞對農民的生產生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陽朔縣75%的農民都認識到環境的惡化對個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但是他們都沒有到醫院做定期身體檢查。22%的農民認識到環境的惡化影響到了農業生產,農業收入逐年降低。為了保證收入不變,他們繼續加大農藥化肥的使用,忽略環境價值作用規律。
3.農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認識不夠。隨著陽朔縣旅游業和特色農業的發展,農民生活區域都充斥著各種垃圾。但農民對于保護生態的意識不夠強烈,90%的農民認為環境問題是農村與生俱來的,在走訪中經常聽到“農村就是這樣的”話語。35%的農民認為不知道應該誰來保護生態,60%的農民表示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僅僅只有15%的人認為自己才是保護環境的主體。
(二)生態行為現狀。
1.旅游開發。陽朔縣作為旅游大縣,長期以來依托旅游業發展經濟。在最近兩年中,農民在政府未經批準的地方開辟線路,違規經營,并增加船上餐廳、游船、竹筏的投入,其數量環比增長3%。這些船只的使用對河岸線造成的沖擊,影響了漓江水質水平。在近幾年政府大力治理過程中,依托外來游客謀生的船民、小販,開始規范使用環保塑料袋,參與到垃圾回收的行動中,踐行生態旅游理念。
2.生態農業。陽朔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農民的耕作方式對農業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農村發展過程中,70%的農民都使用農藥化肥進行農業生產,而農業化肥的殘余物農民在降水和徑流沖擊的方式下,依靠農田地表徑流、地下滲漏的方式,滲透到漓江水體,污染水源。23%的農民開山墾地,大面積的種植瓜果樹木、經濟林,導致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嚴重。15%的農民表示他們曾經上山打獵,通過捕殺珍稀物種,獲取經濟收入。陽朔縣農業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農民不能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導致了本地的農業發展模式都呈現非正常化的面貌。
二、影響陽朔縣農民生態意識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陽朔縣在2015年的游客接待量達到了1000余萬,大量農民也依靠旅游業增加額外收入,增加對游船、竹筏的使
用,而忽略環境問題。陽朔縣農村面積廣闊,多位于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山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緩,為物質生活的改善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濫用農業化肥,導致了水土污染嚴重。部分農民甚至上山狩獵捕,殺珍稀物種增收,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二)政治因素。我國現有的土地產權制度是個人私有,缺乏生態保護的激勵作用,陽朔縣農村山區農民為增收,大肆開山毀林種植經濟作物或者果林。由于農民生存空間不集中,政府不愿意解決農村的老大難問題,導致諸如生活垃圾回收點等社會化服務的推進緩慢,生產生活污染沒有合理地解決。除此之外,政府每個村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的投入資金僅僅只有3萬,環保宣傳活動的財政資金投入少,農民生態保護主人公意識沒有調動起來。
(三)文化因素。由于陽朔縣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優秀師資力量僅僅只有18%,大部分教師是大專生。每年平均有7%的青少年輟學,56%的人是初中學歷,長期以往造成陽朔縣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民對農業生產的科學規律掌握不足,農事耕作受傳統農業生產習慣的影響,缺乏科學的農業知識。農民往往抱著寧多勿缺的思想,超量使用農業化肥,大水漫灌,造成地表嚴重污染。他們還缺乏與農業專家交流溝通農業知識的能力,不易接受生態農業的理念與運作方式。
(四)法律因素。自十七大以來,我國各級職能部門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為此成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如《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但是這些法規還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生態環境破壞分子有機可乘。一方面,職能部門監管不嚴,對污染環境的企業、農民懲罰力度不夠;另一方面,農民法律素養不高、法律知識不足,不能在生活環境受到威脅時,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五)技術因素。陽朔縣山區面積廣大,農民長期處于閉塞的環境中,經濟條件有限,又很難購買高昂的環保產品購買,生產生活很難接觸到新型的生態工具。由于缺乏生態保護技術的支持,陽朔縣75%的農民都通過燃燒農作物秸稈、煤炭獲取能源,只有20%的農民使用天然氣和沼氣設備。露天燃燒秸稈,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不同因素對陽朔縣農民生態意識的影響作用不同。經濟因素影響最為深刻,說明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必須完善旅游業和農業生產模式;政治和法律因素影響次之,說明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并完善相關制度;文化因素對生態意識有教導意義,說明要加強素質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科學文化水平;技術因素的缺失也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說明要引入先進技術指導農業生活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