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白婧(1989-),女,回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摘要:隨著我國政治以及經濟領域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逐漸成為了推動我國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馬克思主義思想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而要想使其煥發出更強的生機,首要任務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早在國民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就借助了大眾傳播媒介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工農群眾相互結合,使得大眾化的進程步入正軌,對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深入分析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提供一定的依據。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08-01
前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將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到具體、逐漸被大多數人理解與掌握的過程。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之后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推動政治與經濟的全面發展。但從實質上來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其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俄國的十月革命為界限,逐漸從一種革命思潮轉化為先進知識分子救國救民的有力武器,對當前的大眾化推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早期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
自近代以來,知識分子的地位逐漸凸顯,其文化程度及抱負意識,使其自覺承擔起民族獨立、民富力強的使命。從民眾的視角來看,知識分子被認為是社會精英,是政治生活的參與者,從某種程度上能推動我國政治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借助傳播媒介以及社會辦學等方式傳播社會思潮,指導民眾的精神思想。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也是由知識分子完成的,但理論作為一種精神產物,只能被少數的文化精英所理解與接受。在五四前后時期,初步形成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傳播者,從思想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深入分析,并得出了“社會在徹底地改造之前,人們無法體驗新的生活”、“要想改造社會,就要從根本上進行革新”等經驗。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眾多知識分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批判性研究及比較了一系列救國思想,實現了由信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轉化,并有意識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社會意識和形態改造,肩負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傳播的責任 [1]。知識分子從自我的運動當中去考慮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了解到,應當在經濟的關系中去論證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并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以物質層面的觀點去揭示了在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由物質決定需要,也是有非物質決定需要的事例存在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西方哲學思想,與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形成巨大反差,因此不易被理解。當時我國的留學生群體首先去理解其理論思想,并翻譯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通過報刊、雜志的傳播媒介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掌握。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我國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將西方的思維習慣轉換成便于我國人民理解的表述方式,為其大眾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文本基礎。在該時期中,《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被翻譯出來,讓哲學思想也能被普通民眾所親近。此外,李大釗等人還運用唯物主義思想撰寫了多篇政論文章,如《物質變動與思想變動》、《唯物史觀的價值》等,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影響力,這些方式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
二、早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缺陷
俄國十月革命之前,我國主要向西方學習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東西。然而在近代時期,我國受到西方多個國家的欺辱與瓜分,使得人們對資產階級愈發失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倡導共產主義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甫一傳入中國,就被當成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唯一稻草。因此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要傳播內容就是階級斗爭學,體現出不完整性的缺陷。
可以說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僅僅是一種改造我國社會的思想武器,并沒有當作是一門學理來研究。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均推崇其中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并認為其是取得革命勝利的唯一方法,只有政治戰爭才能救中國。由此看來,早期的知識分子并沒有弄清楚我國的社會性質,沒有真正了解我國應怎樣進行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的階級斗爭 [2]。
三、早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途徑
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是由知識分子負責,這些知識分子由于具有海外留學的經驗,因此對改造中國社會充滿了激情。工人階級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基礎,因此早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途徑是與工人階級相結合,利用演講等形式向工人階級普及馬克思理論,激發群眾的階級意識。
此外,李大釗還在北京大學政治學系、史學系開設了唯物史觀、現代政治等課程,向學生群體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在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力,一些知識分子還創辦了大量的刊物 [3]。1920年,上海發起組將《新青年》雜志變為政黨公開刊物,同年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對民眾的思想意識進行啟蒙教育。這些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總而言之,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留下了非常明顯的時代烙印,也對后來的中國革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結論: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進程能夠得知,要想更好地改造社會,必須要充分立足于社會現實,但是不能超越社會物質條件以及經濟結構方面的約束。因此,以我國為例,在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當中,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加大生產力的投入,并不斷加快這種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讓物質文明得到更良好的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提供更強大的物質保證;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互適應的立法形式,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