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微
摘 要: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的日益嚴重,人們開始逐漸關注環境保護問題,環境監測應急系統也由于其較好的環境保護和防御作用得到了廣泛應用。文章首先闡述了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相關內容,其次概述了該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希望為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幫助。
關鍵詞:環保監測系統;發展;應用
前言
環境污染事故是威脅人類健康、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制約著生態平衡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能在瞬時或短時間內大量地排放污染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人民的生命和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加強環境保護和監測的應急系統的研究,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監測響應系統,對于指導區域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加強企業危險因素的管理,提供政府決策所需科學依據,均有著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1 環保應急監測的目的和作用
近年來,環境污染事故在給人們造成危害的同時,也給大家起到警示作用。如何在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把損失降到最低,使措施有效和安全,是政府處理事故的主要原則。應急監測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向事故處理的指揮者提供污染物的名稱、性質、污染強度、預計擴散的范圍和時間、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使政府用最有效的方法處理事故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安排受到事故影響人群。其次是隨時保持監測狀態,及時報告事態進展狀況。最后是事故處理完以后,監測污染事故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應急監測貫穿突發性污染事故的全過程,其主要作用為:在事故初期,能夠快速定性和定量(或半定量)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種類和濃度,迅速提供污染物的理化性質和污染范圍,快速提出適當的應急處理處置措施,或者能為決策者及有關方面提供充分的信息,確保對事故做出迅速有效的應急反應,將事故的有害影響降至最低限度;在事故中期,連續、實時地監測突發性污染事故發展趨勢的污染物濃度變化和污染變化范圍。一方面進一步了解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不斷修正事故處置措施,確保環境安全;最后在事故后期,更夠跟蹤監測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污染范圍的污染物濃度,為污染事故后的環境、生態恢復不斷提供充分的監測數據[1]。
2 環境應急監測系統的發展
環境應急監測就是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的環境監測。應急監測要求現場監測人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采用小型、便攜、簡易、快速的檢測儀器對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污染范圍及可能的危害等予以表征。應急監測是做好環境污染事故處理、處置的前提和關鍵,也是善后處理工作的基礎。開展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必須做好預案,在日常工作中加強演練,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時,首先啟動應急監測預案。必須對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的應急監測工作做出統籌安排,重點抓住預警、監測、終止和回復等幾個環節。應急監測預案制定的主要內容包括:應急監測組織機構與應急監測人員職責分工、應急監測設備的配置、應急監測工作程序、應急監測技術支持系統、應急監測防護裝備、后勤保障支持系統、應急監測分級處理制度,根據所轄區域污染源的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危險固廢污染應急監測預案等[2]。
由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監測和處理要比一般的環境監測更艱巨、復雜,難度大,要求高,因此需要不斷提高應急監測技術。根據環境保護的發展,對人體健康有影響、難降解、在環境中蓄積效應大,尤其是“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物質、二嚷英類、環境荷爾蒙類、激素類(如除草劑)物質的監測是監測工作的發展方向。如:微量和痕量有害物質的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開發;生物技術的應用;從常量到超痕量進行多成分測量的簡易方法及設備;利用生物傳感器的連續自動監測;多成分的GC-MS測定技術、方法等。
3 環保應急監測系統的應用
我國某市的某條河流水體突然大面積發紅,疑為有企業偷排污水造成。由于該發紅水體為飲用水源地,發現情況后,自來水公司立即停止從該水體取水。該市環境保護局、市環境監測中心迅速啟動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及時組織現場采樣監測,經過綜合分析確定為水體甲藻污染。
3.1 應急監測的啟動
該市在發現河流水體大面積發紅后,由于該河流距離飲用水源地較近,市環境監測中心立刻安排應急監測人員攜帶便攜式生物毒性儀器等去現場進行監測。經取樣分析發現污染物為甲藻,又稱“雙鞭甲藻”。該污染物是一類單細胞具有雙鞭毛的集合群[3]。常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形成“紅潮”和“藻花”,使局部海水呈現紅色、黃色或棕色。
3.2 應急監測方案
3.2.1 布點及監測過程
監測人員采樣后馬上進行生物綜合毒性分析及氰化物、砷等劇毒物的排查。同時立刻在取水口采樣,送后方實驗室參照飲用水標準進行多指標分析。
在4月24日發現紅色消失后,懷疑是藻類暴發,采水樣回實驗室進行生物分析,最終得出了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甲藻暴發、水體發紅的結論。表現出來的現象是隨著水溫的降低,從晚上至凌晨,該藻類下沉到水面下,紅色消失;而太陽出來,水溫升高后,水體又開始呈現出紅色。布點采樣見圖1,監測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圖1 應急監測點位示意圖
3.2.2 監測方法的選擇
水中實驗率理化指標、無機陰離子、營養鹽及有機污染綜合指標進行監測;水中綜合毒性采用便攜式生物綜合毒性儀監測;微囊藻毒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潛聯用儀監測;葉綠素a采用便攜式葉綠素熒光儀監測;現場水中氨氮、氰化物等指標采用便攜式分光光度計監測。應急監測處置方法,建議中午時段上游水庫加大放水,以保證水體質量。建議周圍生活污水應減少排入。
3.2.3 監測結果(表1、表2)
表1 監測部位監測結果
3.2.4 污染評估
經現場勘察,周圍無大規模的印染、化工企業,只有一、二家小型企業,不大可能對該水體造成這么大面積的污染。由于一時難以確定受何種物質污染,采集水樣進行了生物綜合毒性分析,未發現有超標現象;同時對水體連夜每隔4h采樣進行分析,亦未見異常。次日凌晨,發現整個水體紅色全部消失,開始懷疑為藻類爆發,采集水樣回實驗室進行生物分析,確定是甲藻爆發(該藻類無毒),同時對水樣參照飲用水標準進行多指標分析,數據正常后結束監測。
3.2.5 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
主要包括:經監測確認水體受污染情況被排除后,自來水公司恢復從水體取水;建議中午時段上游水庫應加大放水,以保證水體質量;建議周圍生活污水應減少排入;跟蹤監測甲藻污染趨勢直至消除。
3.2.6 經驗與反思
通過本次事件,為更好開展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該市認識到必須制訂適于本地的應急監測預案和制度,預案和制度應該包括涉及的企業和區縣監測站的行動計劃,做好分工。具體的預案和制度包括[4]:建立城市和縣級的應急監測網和工業企業應急監測網,制訂與潛在應急事故源相銜接的應急監測預案,根據區、縣監測站和工業企業能力,制訂應急監測分工制度;建立與水源地上、下游城市監測站聯系制度;建立廣泛的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和舉報制度;建立日常應急演練制度;建立與省級和國家級監測站的事故應急監測咨詢、聯系與技術支援制度。
4 結束語
環保監測應急系統既是日常工作,也是系統工程。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環保監測應急系統也應不斷發展和完善,并不斷地推廣與使用。這就要求相關工作者要根據本地特點做好計劃,合理安排,為最大程度的降低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薛秀秀.關于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探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8):95-105.
[2]楊洪澤,賈新紅,滿亞東.企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J].中國環境管理,2013(4):60-61.
[3]梁雨潤,鐘志乾.淺析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及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6):22-23.
[4]董軍軍,侯志堅,丁紅勝,等.應用于環保監測的高精度數據采集系統的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