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indy 編輯/張藝婷
俞世清淡世心清的面點藝術家
文/Cindy 編輯/張藝婷
她是一位難得的餐飲界女大師,雙子座,思維天馬行空,十分善談,喜歡琢磨,喜歡闖蕩,喜歡分享。與俞世清交談,你會聽到很多關于面點的趣事,會對幸福人生有一個重新的解讀,會對自己當下所熱愛的工作更加熱愛。

俞世清
北京聚寶漁港面點技術總監,中國烹飪大師,全國最佳廚師,北京市烹飪大師,北京市奧運服務明星,簽約中央電視臺《天天餐飲》欄目,享有國家勞動部餐飲評委資格,中國烹飪協會評委資格,榮獲2000年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
俞世清擅做面點,工作以研發為主。說她愛鉆研確實不假,如今面點開始進入發展的瓶頸期,她卻選擇了去研究大家最不愿意觸碰的發面做法。
中華面食博大精深,發面的東西看似簡單,但是塑形卻很難。拿來其他面團,捏成任意形狀呈現出來后大致無疑,可以更加細致的雕琢,但發面卻不同。捏好形狀后看樣子很形象精細,但真正發起來的時候卻誰也不知道面會往什么方向走,發完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子。俞世清在做這方面時,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她做的柿子,捏完之后是很精致的掛霜的感覺,但是發起來之后柿子形狀不但變胖,雕刻的棱角也因膨脹變得不明顯。于是為了面點的造型能更加逼真,她首先找特點。她發現若將發面直接放到屜上,則所有面點發完后下面會是一個死砣,但真正的柿子,下面一圈要收起一些,呈圓弧狀,而且中心會有一個小坑。找到特點后,俞世清就用雜糧給柿子做了一個小底托,把柿子放上去,等真正發起面來就會隨著底托的形狀發展。這種細節的東西讓俞世清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因此也不斷的給自己提出新的課題。

發面蘋果
說起課題,負責2013年春晚年糕的制作,恐怕是俞世清為自己出的一道最難的課題。
離春晚還有20多天,僅僅領導一句話,往年春晚的餃子便立刻改成了年糕,導演組頓時急瘋了。找到俞世清時,她當時也沒有過上春晚的經驗,但通過和導演的碰撞,最終定在了難度頗大的年糕塔上。
節目的內容定好后,重擔也便一下子壓在了俞世清的身上。整個年糕塔要經過6道審查,做出五六個將近1000斤的年糕。同時從全國各地送來的食材,陜西的柿子餅、海南的椰漿等等,都必須要融合進去,全部展現在年糕上。除此之外,沒有現場廚房,時間緊急也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助手,最后只找來了師兄和一個外行的年輕學生上陣了。
每天早上俞世清10點多要到中央電視臺,次日凌晨3點多才回家。除了造型外觀的要求,年糕也是食品,也要滿足能吃、好吃的基本。轉眼,俞世清用20多天做了6個年糕塔,到最后手根本使不上勁,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像噩夢一樣。最后審查通過,真正播出時俞世清還在現場勸慰導演:“你淡定,你心理沒譜我有譜。”
春晚轉播時雖然臺上看到的只有主持等人,但這一個年糕塔的背后卻有無數人被調動出來做保障。第一個餐飲人走上春晚的舞臺,這是俞世清作為廚師而值得高興和感到光榮的事,也成了業內一個特殊的案例。如果沒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就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如果食材連見都沒有見過又要怎么去利用它們錦上添花呢。俞世清在春晚的表現正是憑借著多年的積累,才得以有這樣的機會在人們面前施展,提前積累好本事,等到融會貫通之時一定會出成績。
俞世清早年在燕京飯店學徒,在回龍觀單位工作12年后面臨改制,最后來到了聚寶漁巷,一呆就是15年,其間2000年時還被評上勞模。在這些奮斗的路上,俞世清不僅是一位潛心研究面點的藝術家,同時還身兼著多重身份,并且在每一個領域都認真地完成了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俞世清第一個身份即是參賽的廚師。各種專業比賽,她都積極參與,通過比賽來推薦自己,打出名氣。從區里比賽的第一名到市里第一,俞世清在沒有社會關系、私人餐廳平臺又有限制的情況下,一路靠著自己研發出的作品過關斬將。隨著獲得的獎項越多,她也逐漸開始被人們所認識、認可。

榴蓮酥
俞世清的第二個身份是一個公益使者。剛剛結束的給山區孩子做頓飯的活動就讓她感動不已。俞世清給孩子們帶去了她制作的小豬面點,分發時,一個小孩天真地問她:“為什么他有兩個我只有一個呀?”俞世清反問小孩,“為什么你拿兩個你還不吃啊?”“因為我要回家拿給我奶奶吃去,她沒見過。”簡單的感動,卻讓俞世清意識到自己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她也通過多做公益,慢慢感受著生活,將這些心情融入生活、融入面點中,讓面點的事業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第三個身份是俞世清最被人們所熟知的,電視臺的簽約廚師。在電視臺工作,針對全國大眾,注重收視率,所以對廚師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有想法、有創意、有內容,還要敢說會做,有表現力、不怯場,具備綜合素質。電視臺不停更換人選,對俞世清來說并不存在壓力,但卻是她不斷提高自己的動力。“現在的師傅已經不像過去掌握一手絕活能吃一輩子了,行業上也在倡導,廚師要提高文化素質,所以我也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鉆研,讓食品最終呈現成一件藝術品。”
師傅領進門,修行還在個人。俞世清記憶最深刻的,是她在學徒的第七天就可以幫她的第一個師傅開餐了。那天師傅休息,但是灶臺又必須有人幫忙盯著,師傅不放心就調別的班的師傅來,俞世清趕忙說:“您歇吧沒事,不就是蘋果排嗎。我會,我來做。”然后又當師傅面做了一遍。這一次師傅開始發覺,眼前的這個女徒弟和別的女孩不同,她身上有一股敢闖敢拼的勁兒。如今一晃已經27年有余,從最初她主動要求進入餐廳工作,到后來拜在王素明大師旗下,已經不知不覺開始了她的面點人生,而她最大的幸運,即是把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事業結合到了一起。“哪個行業都是這樣,越往深去干,就越會敬畏這個行業。”
職業生涯占據人生很大部分,若被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行業所累想必是件痛苦的事。“我感覺自己很幸福,我不是在給老板工作,而是在給我自己,精神和物質層面上都達到了。”俞世清將面點融入生活,更是將生活代入了面點。她喜歡DIY插花,喜歡茶藝,將自己作為女師傅的細膩發揮得淋漓盡致,把這些同屬藝術范疇的事物與面點結合,彼此相通。
俞世清每天都要在廚房里呆上4個小時,每年要考察10-20個城市,她將小小面點做出了新意,并且在面點的世界中讓自己感受到了幸福。

齊魯香烤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