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特派特約記者 李博雅 青木 李珍 李大明 ●本報記者 曲翔宇 崔杰通 ●汪析 柳直
為期兩天半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4日在華盛頓閉幕,這是美中兩國關系中今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美國國務院當天列出此次對話的具體成果,僅戰略領域就達到127項,美中兩國的與會高官在聯合記者會上也紛紛強調成果與合作,與此同時也坦承雙方存在分歧。本輪對話舉行之前,美方公布中國南海填海作業照片,并出動戰機抵近偵察,美國官方還逮捕“中國間諜”,指責“中國黑客”,美國學者所謂“美中關系瀕臨臨界點”的說法四處蔓延。25日,德國《經濟新聞報》以“從緊張開始,到微笑結束”描述中美此輪高層對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可謂“承上啟下”,可以被視為對2015年中美關系的中期盤點,通過雙方代表開誠布公擺出分歧,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今年中美關系有望“先抑后揚”。
“最富有成效的一次對話”
“這一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是我所參與的最富有成效的一次對話。”華盛頓時間24日傍晚,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如此評論剛剛落幕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克里的話并不令人驚訝,當天早些時候美國主管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諾維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她第二次出席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她覺得最富有成效的一次。
24日,中國外交部與美國國務院均在網站刊出長文介紹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戰略軌成果。文章列出了加強雙邊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與能源合作、環保合作、海洋合作、衛生合作、科技與農業合作、地方合作以及雙邊能源、環境、科技對話等領域,具體項目達127項。其中,既有高層交往、兩軍關系、反腐敗合作,也有朝鮮半島、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既有反恐合作、聯合國維和行動、國際經濟事務磋商,也有衛星碰撞規避、能效標準合作、空氣質量等。
不同國家的媒體對此次中美高層對話解讀不同。日本時事通訊社25日評論稱,剛閉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沿著各自國家利益搶奪規則制定主導權的態勢鮮明。同日日本《產經新聞》報道說,對話結束后的記者會上,中美將“成果”放到最前面,但中美“政經分離”的狀態進一步加深。報道也稱,戰略軌加上經濟軌,美中此次在近200個項目上達成一致。俄羅斯衛星網25日報道說,北京與華盛頓對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給予正面評價,不過這次活動并沒解決因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經濟增長和政治實力而在雙邊關系中出現的關鍵問題。文章強調,中俄合作正變得越來越緊密,這種合作體現在所有領域,大大限制了美國對莫斯科和北京“吆五喝六”的可能性。
“從緊張開始,到微笑結束”,德國《經濟新聞報》25日如此描述此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報道說,南海戰機對峙讓美中關系跌入低谷,太平洋的火藥味不斷加劇,然而,一年一度的美中對話讓兩國的緊張情緒得到釋放。去年,雙邊貿易額近6000億美元,且仍不斷增長。全球未來中心在太平洋,美中對話和合作是該地區穩定的保證。英國《國際工商時報》題為“美中誓言避免對抗”的報道說,中國副總理汪洋認為,中美雙方都承擔不起不合作或者甚至全面對抗的代價。他說,兩國的決策者必須牢記對抗是一種消極的零和博弈,雙方將付出沉重代價,世界也將蒙受損失。美國副總統拜登也發表類似看法,他說,會存在激烈競爭,我們將有強烈的不一致,這是國際關系的本質,有一些重要問題我們不對眼,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應停止攜手工作。韓國YTN電視臺評論道,此輪對話再次對外界顯示中美關系合作與對立同時并存的兩面性。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落幕,雙方強調合作承認分歧。”路透社報道說,雙方著重強調兩國關系的積極方面,但在網絡和海上安全等議題方面的分歧并未縮小。報道說,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指出,兩國應在網絡安全方面開展合作,并呼吁華府在南海問題上公正客觀。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鄭澤光24日說,雖然中美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隨著討論的深入,兩國能夠找到管控分歧、開展合作的有效方式。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具備“承上啟下”“先抑后揚”“烘托氣氛”三大功能。“承上啟下”是指對話在年中舉辦,可以被視為對2015年中美關系的中期盤點。“先抑后揚”突出體現在中美雙方代表開誠布公擺出在南海、網絡安全等一些領域的棘手問題,充分交換意見,積極尋找利益的共同點。“烘托氣氛”則是通過大范圍的跨部門溝通,準確傳遞合作意愿,為9月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創造良好氣氛。
世界的最大問號有了答案
“一只拳頭上涂著美國國旗,另一只拳頭上涂著中國國旗,兩只拳頭迎頭相撞,距離接觸只差毫厘,背景則是世界地圖。”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之際,美國valuewalk網站特意刊登這樣一幅圖片,討論“美中關系能否獲得拯救?”《紐約時報》題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緊張局勢中開啟”的文章說,兩國關系似乎正處于最為疏遠的階段,不久前調查發現偷竊數百萬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個人數據的黑客“與中國有牽連”,美中存在分歧的問題還包括貿易及開放市場、人民幣匯率、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待遇、中國在南海軍事力量集結等。香港《南華早報》25日一早也在問:“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有可能達成妥協嗎?”
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間關系接下來將怎么走?過去幾個月來這在國際媒體上以及戰略人士的論述中成為最大的問號。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際政治學者梅斯奈爾認為,已經有了答案。他以美國國務院列出此次會談戰略軌的127項成果為例說,從伊朗核問題、伊拉克重建到清潔能源、野生動物保護,中美合作已經立體化了,遠不是只有媒體上呈現的網絡安全、南海問題等,“這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使雙方誰都無法推開對方,合作是唯一可取的選擇”。
美國國務院曾多次列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2014年第六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后列出的戰略軌成果為116項;2013年第五輪對話后列出的戰略軌成果為91項;2012年,美方列出的第四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為50項。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始自2009年,每年舉行,由美中輪流做東,所談議題也日益豐富,本月24日舉行的中美海洋合作特別會議作為新增小組對話,就是此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亮點之一。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說,當你要解決問題時,溝通是關鍵,對世界各國也是如此。
“經過6年發展,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已成為中美兩國官方間最重要的溝通機制,占據起承轉合的實質性樞紐地位。”宋國友教授認為,一方面,該對話機制受到兩國最高層的高度重視與親自過問,能夠細化國家元首達成的共識。另一方面,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囊括外交、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幾乎所有關鍵部門,討論雙邊關系中幾乎所有問題,有效提高了兩國政府間跨部門溝通與協作的效率。它成功實現了戰略溝通與經濟對話并軌運行,為中美關系中許多棘手問題及時提供了解決方案。
韓國YTN電視臺25日報道說,有分析認為,今年9月習奧會時中美雙方將更加強調全球事務合作。德國歐洲新聞電視臺稱,中美相互尊重與合作有利于兩個國家和整個地區的和平。
針對中國的B計劃?不需要
舞伴、朋友、伙伴、夫妻、對手、敵人、友敵……對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最近幾年世界的評論家和媒體提出過許許多多的關鍵詞。25日,《產經新聞》又提出一個詞:融合。該報認為,剛剛結束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美中兩個政治經濟大國強化了“融合”的色彩。報道稱,在中美對立的問題上,中國方面始終貫徹“原則性立場”,面對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南海造島、島嶼軍事化以及停止攻擊美國網絡等,中國方面顯示出“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只回答美國稱“南海人工島還有一些燈塔要完工”,以及否認參與攻擊美國網絡。中方在臺灣、西藏問題上也沒有讓步。將這些對立點放置一邊推進合作關系被稱為“新型大國關系”,這可以說是完全按照中國的步伐在推進對話。
“尋找應對中國崛起的‘B方案。”25日,英國《金融時報》則通過這樣的棱鏡審視當下美國與中國的關系。該報援引華盛頓智庫曼斯菲爾德基金會負責人季浩豐的話說,“過去35年、五屆政府關于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共識被如此嚴重地瓦解,以至于我們已經對美中政策的根本基礎失去信心,所以人們開始尋找新路徑”。報道稱,在為華盛頓更大范圍的辯論定下基調的前政府官員、分析師及智庫中,對“B方案”的尋找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其中最最引人注目的是前美國駐印度大使布萊克威爾與前國務院官員泰利斯撰寫的一份報告。除呼吁美國保持對中國的軍事“優勢”外,他們還試探性提出動用冷戰期間遏制蘇聯時使用的一些經濟工具對付中國。他們呼吁大幅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尤其是那些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技術,并呼吁締結故意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區域貿易協定。
“世界不需要這樣的B計劃。”德國學者梅斯奈爾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尼克松訪華以來,美國乃至西方對中國的政策主流是對華接觸,而中國現在也已融入西方推動的全球化體系之中,且從未露出要破壞這種體系的傾向。
“1945年,愛因斯坦曾說,‘原子釋放的能量改變了一切,除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過去70年里,愛因斯坦的評論經常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個深刻變化的世界里批評過時的世界觀。”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文稱,對美中而言,曾經是共同的敵人構成兩國關系緩和的戰略基礎,但那個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快速變化的國內和全球現實,要求華盛頓和北京重新闡述和追求兩國關系的大重疊部分。文章說,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9月的習奧會,為開始重拾美中關系的共同核心提供了及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