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蓋菇色澤艷麗,營養豐富,其子實體粗蛋白含量25.75%,氨基酸含量16.72%,口感好,肉質細嫩,蓋滑柄脆,清香可口。大球蓋菇目前在許多歐美國家廣泛栽培,我國栽培研究起步較晚。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渝西林下經濟研究所和榮昌縣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合作在峰高街道五馬村麻竹林下進行了大球蓋菇套種試驗,平均畝產值達到1.56萬元,扣除生產成本0.75萬元,平均畝純收入達到了0.81萬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的套種技術如下:
一、林地選擇
選擇交通方便、水源充足、遮陽背風、排灌方便、遠離污染、郁閉度0.4~0.6的麻竹林下套種大球蓋菇。土層應深厚肥沃、質地疏松,土壤應為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
二、栽培季節安排
在氣溫8~30℃均可播種,最適宜氣溫是15~26℃。從播種、出菇到收獲結束,需要3~4個月。試驗基地在8月上旬播種,9月中旬開始出菇,10月上旬出完兩潮菇,一直延續到11月中旬,共出4潮菇。如果采用塑料小拱棚來提高溫度,還可延長出菇期,提高栽培效益。
三、培養料的選配與處理
1.培養料的配方
配方1:干稻草100%。配方2:干麥秸100%。配方3:大豆稈50%、玉米秸50%。配方4:干稻草80%、干木屑20%。配方5:干稻草40%、谷殼40%、雜木屑20%。配方6:麻竹葉50%、竹屑50%。
2.培養料的處理
先將稻草、麥秸壓扁或用鍘刀鍘成10厘米長小段后壓扁,將大豆稈、玉米秸用鍘草機切成2~4厘米的碎片。再將稻草、麥秸、竹葉浸水2天后撈出瀝水,然后根據配方比例將原料+0.1%多菌靈+1%石膏+1%生石灰預堆1.4~1.8米高,2~3天后堆內開始升溫,當中心料溫達到65℃時開始第一次翻堆,以后當料溫出現55℃以上時保持2~3天再翻堆一次,共翻2~3次堆。翻堆時要求做到上下、內外的培養料互相調換位置,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一致,當培養料發酵呈暗褐色、無氨氣刺激氣味時,開始散熱,使培養料的含水量達到70%~75%,料溫降到25℃以下時即可播種。
四、播種
將處理好的培養料補水至含水量達到70%~75%后鋪料。第1層料鋪8~10厘米厚,將菌種掰成乒乓球大小的種塊,將種塊按8~10厘米間距呈品字形均勻擺放在第1層料面上。第1層菌種播好后,再鋪約5厘米厚的一層培養料,按第1層的播種方法播上第2層菌種,然后覆上剛好蓋住菌種塊的一層培養料,一般菌種用量為每平方米800~1000克。播種完畢用手或小鐵耙子將畦床中間的培養料往兩側稍微收攏,兩側邊上的料也向床面上稍微收攏,使畦床面呈雙拱壟狀,然后把料與種輕輕壓實,最后在雙拱形壟面上覆蓋一層2~3厘米厚堆于畦兩旁的潮濕表土。
五、發菌管理
播種后3天菌種塊上的菌絲開始萌發, 5~7天菌絲呈束狀向培養料中分枝伸延。此時的管理主要是控制溫、濕度,當料溫高于30℃時要揭膜通風,在畦面噴霧狀冷水降溫,畦面干燥時也應噴霧狀水以保濕,噴水量以濕透覆土層而不漏料為準。氣溫低于10℃和下雨天應在床面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蓋稻草提溫保溫,使床內溫度保持在20~25℃之間。
六、出菇管理
培育30~40天菌絲長透培養料并爬上覆土層時,就可進行出菇管理。此時要求溫度以15~23℃、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為宜。可以掀開薄膜,順著畦床的作業道(溝)灌水,并結合床面噴霧狀水,使料內保持70%~75%的含水量。早、晚勤噴霧狀水,以保持空氣濕度。當菌絲全部露出土面后停止噴水,使土層內菌絲逐漸形成菌束,扭結大量白色子實體原基,7天左右可形成小菌蛋,此時少量勤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只要表土有水分即可,小菌蛋再經過5~10天長成八分熟時即可采收。
七、采收
大球蓋菇的口感與成熟度有直接關系,以尚未開傘的菇體品質為佳,因此,大球蓋菇要在子實體菌膜尚未破裂前采摘,在子實體菌膜破裂后采摘就失去了商品價值。采摘大球蓋菇時要用左手壓住培養料,用右手握住菌柄輕輕扭動,再向上拔起,不要直接拔起,以免帶起培養料和觸碰周圍的小菇。采下的鮮菇除去菌柄殘留泥土和培養料后,分裝在容器內即可上市鮮銷,也可冷凍保鮮出口或脫水烘干成干菇銷售。采后的菌床上留下的小坑要及時用土掩填。采完第1潮菇后,應去除床面上的雜物,重新整理好床面,加強光照,減少噴水次數。保持發菌狀態5~7天,然后再加重噴水量補充足夠水分或通過作業溝向料內補水,再經5天左右又開始進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可連續培養2~4潮菇。
(重慶市榮昌縣峰高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呂玉素 郵編:402460;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渝西林下經濟研究所 呂玉奎 郵編:40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