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竹
直腸脫切除術作為一種相對簡單的手術,若在施術過程中忽略局部生理解剖或同外科手術原則不一致,則在術后家畜會留下后遺癥。所以,在手術切除法治療家畜直腸脫時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一、固定垂直腸段方法
目前,在固定脫垂直腸時經常采用的是十字線或長針,然而鑒于直腸脫垂段大多情況下會出現明顯炎性水腫,造成腸壁浮腫、變厚和下墜,所以,倘若單單采用十字線或長針很難將脫垂直腸固定。同時,腸壁組織也極易被損傷,腸段橫截面也無整齊性可言,加大了縫合直腸斷端時的難度。這樣一來,將拖長手術操作的時間,不僅使家畜大量出血、增加感染率,而且腸腔內徑在手術縫合后比較窄小,家畜排糞也較為不易,特別在術后愈合前的一段時間更是如此。為避免上述方法的不足和缺點,在固定脫出的直腸段時,可采用一條長約50厘米的橡膠管插入直腸內,且該橡膠管口徑要同腸腔內徑相符合,同時,使用一條乳膠管暫且扎住家畜肛門周圍,最好是輸血用的軟性乳膠管,以對直腸中動脈進行壓迫。值得注意的是,在手術操作整個過程中應采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微弱消毒藥)對術部不斷沖洗。該方法能夠讓手術操作簡易且迅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畜的出血量和感染率,同時,將家畜直腸牢穩的固定,也得以使家畜腸腔在手術操作后不會變得過于窄小。
二、壞死腸段切除長度與機體局部生理解剖關系
在手術操作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直腸與周圍組織以及生殖器官同泌尿間的聯系,最大程度上避免對它們間的關系被破壞;另一方面應格外注重保留肛門括約肌的完整性,從而確保其常規的反射機能。要根據家畜腸壁病變程度決定切除多少腸段,而手術切除法治療家畜直腸脫的通常原則是“少切除多修補”,在離家畜肛門較遠處切除壞死脫垂段。
三、手術切除術
小家畜的直腸約10厘米,大家畜的直腸為25~30厘米,直腸的前段部分與結腸連結,腸系黏膜同其腹側聯系;直腸的后段部分通過肌肉組織、結締組織以及韌帶的依附,附著在骨盤腔兩側壁和頂壁以及泌尿器官后側。至于腹膜,其不僅在直腸前段部分的腹側形成直腸系膜,而且聯系泌尿器官前段部分及骨盆腔內的直腸中段部分,形成腹膜反折深度為5~10厘米的四處陷凹。
通常,大家畜約有5厘米的肛門長度,而感受器與神經輸入纖維在其前端的齒狀線同直腸終端縱行皺折黏膜連接處分布最多,皮膚組織系齒狀線末端延終止肛門間構成肛門環,肛門兩側的肛門退縮肌、內外括約肌及直腸的部分縱行肌繞其外周圍。因此,在切除直腸脫垂段過程中,如果不將機體局部生理解剖考慮在內的話,一旦過多切除腸段,那么泌尿生殖器官背側同直腸腹側間組織的聯系部分(大約20厘米長)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情況下,將導致手術后陰門疝、會陰疝或者陰道脫出。該情況牛比馬發生的概率大,因為相較于馬的直腸而言,牛的直腸比較短,其生殖道凹下較深,能夠進入盆腔深達10厘米或以上。倘若家畜直腸被過多地切除,會使家畜肛門管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其肛門括約肌也會受到損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家畜大腸常規吸收水分的機能,手術操作后也常導致家畜肛門失禁,長期腹瀉。
為此,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秉持“少切除多修補”的原則:一是穿孔修補,對穿孔的腸壁作口袋縫合,應注意的是,在縫合過程中不必修整創緣,而一定要從孔內翻出漿膜;二是橫向修補,對于局部壞死腸黏膜而言,可橫向棱形切除,將創緣作橫向間接縫合;三是環形切除修補,將壞死組織環形切除后,漿膜與漿膜可作環形間斷縫合。黏膜及其下層、肌層同另一端黏膜及其下層、肌層作環形間斷縫合,縫合線應使用腸線。
術后護理要點。為預防手術操作后感染,按照家畜的體質情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術后護理:每天用30%安乃近約30毫升,鏈霉素約200萬國際單位和青霉素約600萬國際單位,混合肌注一次,連用3天。同時,在飼喂術后家畜時,應選擇易消化、具有豐富營養的青綠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