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萍
在魚的養殖過程中,飼料投喂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飼料轉化率的高低及養殖效果的好差。因此,掌握好飼料的投喂技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投喂量的確定
飼料投喂技術中飼料投喂量的確定非常關鍵,因為過量投喂不僅造成飼料浪費、增加成本,而且會污染水質、影響魚的正常生長;投喂量不足又會使魚整日處在饑餓狀態,不僅營養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魚的運動消耗增大,同樣會影響魚的正常生長。因此,確定恰當的飼料投喂量是投喂技術中的重要環節。
1.日投喂量的確定。在實際養殖中,確定日投喂量有兩種方法:(1)飼料全年分配法:首先按池塘或網箱等不同養殖方式估算全年魚的凈產量,再確定所用飼料的轉換系數,并據此系數估算出全年飼料總需要量,然后根據季節、水溫、水質與養殖對象的生長特點,逐月、逐旬甚至逐天地分配投飼量。(2)投喂率確定法:即參考投喂率和池塘中魚的重量來確定日投喂量(日投喂量=池塘魚的重量×投喂率,池中魚的重量可通過抽樣計算獲得)。此外,還應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和各階段的營養需求,每7天左右對日投喂量進行一次調整,這樣才能較好地滿足魚生長對飼料的需求。
2.次投喂量的確定。對一些搶食不快或馴化不佳的養殖魚,一般用平均法確定每次的投喂量(每次投喂量=日投喂量÷日投喂次數)。馴化較好的魚攝食一般是先急速、后緩和,直到平靜;先水面,后水底;先大魚,后小魚;先中間,后周邊。每次投喂應注意觀察魚的攝食情況,當水面平靜、沒有明顯的搶食現象,80%的魚已經離去或在周邊漫游沒有攝食欲望時,停止投喂,這就是所謂的“八成飽”。用此法確定每次的投喂量比較實際,它有如下好處:(1)可靠性強。由于魚重量的抽樣存在誤差,據此計算出來的日投喂量也肯定有誤差,如實際投喂量與計算出來的日投喂量相差較大,就可能是計算的投喂量不準確。(2)減少飼料損失。掌握好“八成飽”的投喂原則,不僅可增強魚的食欲,而且可減少飼料損失,降低養殖成本。(3)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魚攝食過飽,飼料營養成分的吸收率低,消化不徹底;若投喂量太少,魚會因饑餓而不停地覓食,影響魚的生長。實踐證明,魚“八成飽”時飼料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率較好。
二、投喂量與水質理化因子的關系
影響魚攝食的因素很多,如光線、人類活動等。但從水質理化環境分析,在水質環境良好的條件下,影響魚攝食的主要因子是水溫和水中的溶氧量。
1.水溫與投喂量。魚類是變溫水生動物,水溫是影響魚類能量代謝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水溫范圍內,魚類的能量代謝水平將隨水溫的升高而提高,超出這個范圍,其代謝水平又趨于下降,如鯉魚(以50~100克重的鯉魚為例)的攝食率在水溫15℃時為2.4%、20℃時為3.4%、25℃時為4.8%、30℃時為6.8%。所以,在掌握好基礎投喂率的前提下,日投喂量應根據水溫的變化情況加以增減。
2.溶氧量與投喂量。水體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魚類攝食量的大小和消化吸收能力的高低。水中的溶氧量高,魚類食欲旺盛且消化率高,生長快,飼料利用率也高;水中的溶氧量低,魚類由于生理上的不適應,食欲和消化率都降低,并需消耗較多的能量。
三、日投喂次數和投喂方法
1.日投喂次數。日投喂次數是指當日投飼量確定以后,一天之中分幾次投喂。投喂過頻,飼料利用率低;投喂次數少,每次投喂量必然很大,飼料損失率也大。對草魚、團頭魴、鯉魚、鯽魚等無胃魚,采取多次投喂法有助于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效率,一般每日投喂4~5次;肉食性魚類對食物有較好的儲存能力,日投喂量應控制在2~3次。同種魚類,在魚苗階段投喂次數宜適當多些,成魚可適當少些;營養價值高的飼料可適當少些,營養價值低的飼料可適當多些;水溫和溶氧量高時,可適當多些,反之則應減少投喂或停止投喂。
2.投喂方式。配合飼料投喂一般有人工投喂和機械投喂兩種。人工投喂需控制投喂速度,投喂時要掌握兩頭慢中間快,即開始投喂時慢,當絕大多數魚集中搶食時快速投喂;當魚攝食趨于緩和、大部分魚幾乎吃飽后,要慢投。投喂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人工投喂,費時、費工,適合小水面和網箱養殖采用。大水面養殖最好采用機械投喂,即自動投飼機投喂。機械投喂可以定時、定量、定位,同時具有省時、省工等優點,缺點是不易掌握攝食狀態,不能靈活控制投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