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陳勇 院志霞 周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是國家的優質棉基地,在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影響棉花質量的問題。切實改善棉花質量現狀,對提高棉花和棉紡織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師市棉花質量現狀
2014年度,第一師參加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總量為31.2226萬噸(其中長絨棉0.1824萬噸)。機采棉占細絨棉比例為47.5%。根據新疆阿拉爾纖維檢驗所撰寫的《2014年度第一師阿拉爾棉花質量分析報告》分析,將第一師棉花內在質量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全疆17個實驗室數據做了比對。顏色級中白棉比例在全疆排第4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44個百分點,比全疆平均水平高4個百分點;長度算術平均值在全疆排第12名,比全國平均值低0.03毫米,比全疆平均值低0.06毫米;馬克隆值級A級和B級的合計比例在全疆排第6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81個百分點,比全疆平均水平高5.81個百分點;斷裂比強度指標在全疆排第14名,比全國平均值低0.5cN/tex,比全疆平均值低0.5cN/tex;長度整齊度指標在全疆排第4名,比全國平均值高0.25個百分點,比全疆平均值高0.27個百分點;軋工質量指標在全疆排名第10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比全疆平均水平高3.23個百分點[1]。2014年度棉花質量較前三年有較大提升,但棉花形勢及棉花質量仍不容樂觀。
師市棉花加工企業現狀及問題
(一)檢驗人員、加工技術人員數量、質量不足。第一師現有棉花加工企業25家,均為經過資格認定的新體制棉花加工企業。目前棉花檢驗、加工技術人員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嚴重滯后,個別棉花加工企業已經出現了檢驗、加工技術人員的青黃不接。棉花檢驗、加工技術人員數量不足,人員流動性大,很多檢驗人員和加工人員只是通過短期培訓就直接上崗了。其直接結果是檢驗經驗和加工經驗不足,不能準確執行棉花國家標準和相關操作規程,責任心差,對棉花質量重視程度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提高師市棉花質量。
(二)加濕設備少,利用率低,影響加工質量。棉花加工企業大多使用山東天鵝棉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加工設備,大部分加工企業都有烘干設備,但配有加濕設備的企業較少,這就導致了籽棉回潮過低、籽棉較為干燥時,加工過程中會增大纖維長度的損傷,影響皮棉質量。
(三)個別企業未嚴格樹立棉花質量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存在思想觀念未轉變,履職不到位,存在未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一是收購環節質量把關不嚴,未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一試五定”。檢驗人員對顏色級檢驗的尺度把握不準,定級不準確,造成個別棉垛質量標識與實際等級不符。近年來,棉花種植品種雜、品質差異較大,也影響棉花等級及內在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加之,棉花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機采棉和外來拾花工從事棉花采摘工作,使棉花品質的“四分”工作流于形式,分級分垛工作名存實亡。二是機采棉塑料殘膜問題突出,存在從源上頭上把關不嚴,責任不清,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相關建議
(一)轉變觀念,認清形勢。第一師棉花纖維長度偏短、纖維強力偏低、馬克隆值偏高、機采棉塑料殘膜多,這些問題都不容忽視。當下是市場經濟,市場導向,要把如何提升棉花品質、客戶需求放到首位。要從選種、管理、采摘、收購、加工、銷售各環節提升質量意識,重視棉花質量。
(二)加強棉花檢驗、加工技術人員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技術力量的增強可以確保在棉花收購中的分等分級,引導棉農在采摘、儲藏和運輸的過程中做好分摘、分曬、分存、分售等四分工作,又可在加工過程中隨時跟蹤加工質量,及時通知加工技術人員調整工藝,做到因花配車,確保加工質量[2]。
(三)加快設備工藝改造。將能耗高、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的設備進行改造,改造中應本著實效、實用的原則??稍谏a線上安裝加濕設備,使棉花在適宜的回潮下進行加工,以此提升棉花的品質[3]。同時邀請棉花加工設備生產企業到第一師進行技術指導,針對第一師棉花特點做技術改造,并對加工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四)加大宣傳,提升新農牌棉花影響力。在每年新棉采摘前舉辦類似“中國·阿拉爾紅棗文化節”的活動,以優質棉、特色棉等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紡織企業前來參觀、商洽和簽約,為銷售做前期鋪墊。通過“提升質量、品牌引領、開拓市場”的方式,推動棉花市場和產業發展升級。
(五)應逐步實現產、銷一體化,加快與市場接軌的步伐,以提升質量主體責任,只有風險和利益自擔,才能真正和市場接軌。避免加工廠只管加工不管質量,只有自產自銷,才能了解本團場棉花的市場競爭力,以及第一時間掌握哪些指標是紡織企業比較關注和重視的,真正做到按市場需求生產加工。
(六)加大殘膜治理力度。從種植環節開始到加工成批,制定各環節責任追溯制,制定全師市統一的標準化管理。實行誰種植誰負責,誰采摘誰負責,誰存放誰負責,誰交售誰負責,誰收購誰負責,誰加工誰負責。一級對一級把關,一級對一級負責??傊欢ㄒ獜脑搭^上把好關,杜絕異性纖維,杜絕塑料殘膜。
(七)加強涉棉人員專業素質的提升,加大棉花新標準GB 1103.1—2012[4]宣傳力度,重新修訂對加工廠的質量考核指標。新標準已實行兩年,很多文件上,很多個人并沒有完全擯棄原來的品級概念,師里相關部門對加工廠的考核也都停留在品級上。
(八)建立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統一標準,統一作業,統一管理[5]。編制師市統一的棉花種植、管理、采摘、收購、加工、銷售等一整套的棉花質量手冊,做到人手一冊,便于管理。建立棉花交售、加工質量管理體系,實行質量可追溯機制。完善加工廠質量獎懲制度,分季度、半年度、全年度對全師皮棉質量進行排序,根據排序結果對各植棉單位獎優罰劣,并進行公示。
參考文獻:
[1] 姚穆.紡織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71.
[2] 吳興華.質量體制改革下的棉花質量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棉花,2009:10.
[3] 夏文英, 新疆兵團棉花質量現狀及解決措施[J].中國棉花加工,2003:05.
[4] GB1103.1—2012 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S].
[5] 張現方,馬翠.淺析如何改善我國棉花質量現狀[J].中國纖檢,2010,(17):48-49.
(作者單位:阿拉爾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