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 要:現代科技運用于服裝領域,為其帶來了創新與變革。文章總結了服裝領域中的四種熱點新技術:3D打印技術、虛擬人體建模、變色織物、自我修復織物,闡述了其原理與技術特點,并結案例分析了其運用前景。
關鍵詞:時裝;科技;3D打??;人體建模;織物
Fashionable Technology,即將時尚、設計與科技相融合,正逐漸成為當下的熱點議題。其應用貫穿于時裝的設計、制造和推廣營銷等環節,如新制造技術(如增材制造);人體掃描和成像;面向電子商務和移動商務的服裝號型優化;面向消費者的個性化服裝設計和產品數字印刷技術。一系列的新技術浪潮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場服裝的設計、制造和銷售模式的變革正悄然而至。
1 3D打印服裝
3D打印技術是增材制造的一種,是通過一系列的橫截面切片疊加來制造產品,每層的接合采用熔化和沉積等技術來實現。通過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原三維模型就被切成數以千計的薄層,利用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3D打印機會將每一個薄層打印出來,并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使各層粘結硬化,最終疊加成型,制造出實體產品[1]。
3D打印技術正活躍于時尚領域。如耐克2014年秋冬系列中,將 3D打印技術運用于運動鞋的成品制作(圖1)。設計師Iris Van Herpen的Fingertrap Dress系列,將3D打印技術的精妙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圖2)。美國加州高科技項目Electroloom致力于完善3D打印的形式,其通過3D打印制造的材料像纖維一般細,可媲美棉花,使從而使得3D打印的服裝可獲得與傳統服裝近乎相同的感覺,且材料可以循壞使用。在理論上,該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實現客戶的個性化定制,而且也會減少對棉的依賴,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2 虛擬人體建模
三維人體模型是三維服裝CAD系統的基礎。三維人體建模方法分為線框建模、實體建模、曲面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等方法[2]。真實的人體數據是三維人體建模的必要工具。非接觸式測量技術是構建三維人體模型的主要技術之一,典型的是英國的LASS技術,運用一組攝像機觀察投影到人體表面的投影線條,經過數字化處理產生人體模型。美國TC2開發了白光測量技術,通過圖像得到人體數據點,并輸入計算機數字化處理,從而得到全面的人體三維形態。
時裝CAD軟件的研發一直在不斷的更新中,設計師完成設計后可將設計圖穿著在人體模型上再進行調整和完善,或直接在三維模型環境中進行設計,并直接剝離得到樣板。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已嘗試用三維人體掃描儀的好萊塢式動作捕捉設備的組合,并創造超逼真的數字娛樂活動(圖3)。隨著技術的更新,這些數字化身可以穿著任何服裝,運用于網絡銷售中,人們可直接通過個性化的逼真的人體模型體驗穿著過程。
3 變色織物
隨意改變服裝的顏色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顏色可變織物使之成為了可能。早期的變色主要通過在織物或其纖維中添加光敏、濕敏、溫敏等變色材料實現,此類變色的刺激來自外部環境,不可人為控制。而通過電流或電場作用將其轉變為人為控制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途徑[3]。將電致織物應用于可變色的服裝,制造出智能化的電致變色服裝,并將微電子、信息、計算機等現代化科技融合到紡織品中,使其能夠擁有感知、識別、信息傳輸及處理、調控等功能[4]。
紡織品設計師Judit Eszter Karpati和Esteban de la Torre 在Chromosonic項目中,利用一個小12V的Arduino控制器板將聲波變為低電平熱量,進而影響面料的染料的性質實現變色。此外,還可通過人體手的熱量影響染料的色彩,在接觸時實現變色(圖4)。
4 自我修復織物
自我修復織物也就是受損后能夠自我修復,恢復原有性能的織物。防水面料的循壞利用一直是近期研究的熱點,科學家嘗試自我修復功能運用于防水面料中,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一種特殊的涂料處理,織物損壞后,可在低溫下熔化,從而修復裂縫等,實現性能的格式化復原[5]。經過測試發現,該種自愈防水面料可以在100次刀片劃痕破壞后修復其防水功能,并能禁受超過超過200洗滌。另有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正在試驗將大腸桿菌的自我復制的特性運用于服裝面料中,面料就如具有生命般,可以實現重組和自我修復。
參考文獻
[1]汪文娟.3D打印技術背景下社會化設計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
[2]朱李麗,鄧中民,李剛炎.三維服裝CAD人體建模綜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1).
[3]肖紅,代國亮,等.可控變色織物制備及顏色控制研究[J].高分子學報,2012(7).
[4]辛斌杰,田媛,等.聚苯胺電致變色織物的發展[J].進展與述評,2013(3).
[5]Hongxia Wang,Hua Zhou,Adrian Gestos,Jian Fang,and Tong Lin.Robust, Superamphiphobic Fabric with Multiple Self-Healing Ability against Bo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Damages[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