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靳炳琢
CT檢查在早期腦梗死影像學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張立軍1,靳炳琢2
(1.內蒙古通遼市中醫院,通遼 028000;2.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通遼 028000)
目的:分析CT檢查用于早期腦梗死影像學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分別進行2次CT檢查。將首次檢查結果作為對照組數據,且檢查須在患者病發后6h以內進行;將復查結果作為觀察組數據,且復查應在第一次檢查結束后24h以內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檢查結果。結果:兩組CT影像結果均顯示存在異常表現,其中觀察組診斷結果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對早期腦梗死患者進行CT檢查,能及時發現病情,且在首次檢查后進行復查,能提高檢查診斷的準確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CT檢查;早期腦梗死;臨床價值
腦梗死指腦組織中的某些部位供血驟降或停止,從而導致相關供血區的腦組織發生缺氧、缺血的現象,造成腦組織壞死、軟化。腦梗死主要分為腦栓塞、腔隙性梗死和腦血栓形成等。中老年男性是腦梗死的高發人群。腦梗死多為突發性病癥,其中在休息或者睡眠等安靜狀態中發病率較高。其癥狀通常在病發后6h之內或24h-48h達到頂峰[1,2]。本研究通過對早期腦梗死患者分別進行兩個階段的CT檢查,及時發現了患者腦梗死的異常表現,且通過復查能大幅度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診斷效果?,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早期腦梗死患者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兩個檢查階段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顯示的為早期腦梗死患者病發后6h內的首次CT檢查情況,觀察組為24h后的復查情況。90例早期腦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為58例,女性為32例;年齡最大為84歲,最小為51歲,平均年齡為(62.41±1.53)歲。其中,在病發前出現頭暈癥狀的有33例,出現一過性黑朦現象的有29例,產生短暫性視力障礙的有19例,出現惡心、嘔吐甚至不明原因鼻出血的有9例。在合并癥方面,伴有高血脂的患者有31例,冠心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25例,糖尿病12例。90例患者均于發病后6h內入院就診,并準備進行CT檢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檢查均分為兩個階段。其中對照組數據來源于第一階段的首次檢查,在病發后的6h以內,90例患者均選用德國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主要操作步驟為:醫護人員幫助患者仰臥于CT檢查設備上,設置4.8mm的斷層掃描厚度以及2.4mm的斷層掃描間距,并開始對患者進行全腦掃描操作;如在掃描的進程中發現可疑模糊區域,則應立即對可疑區域采取補充掃描措施,斷層掃描厚度應重新設置為4.8mm。首查結束后,醫護人員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全程跟蹤監測,于病發24h以后進行第二階段復查,并將復查結果作為觀察組數據。復查的操作步驟與首查相同。觀察并記錄兩個階段中CT掃描檢查結果的相關數據。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兩階段的CT檢查結果顯示,90例患者的兩組影像數據均存在異常改變。其中觀察組各項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具體見表1。

表1 90例患者的兩組CT檢查影像學數據(n/%)
早期腦梗死具有十分復雜的的臨床癥狀表現。腦梗死的發病不僅與腦損害的具體部位以及腦缺血性血管大小有關,同時也與患者具體的腦缺血程度以及病前合并癥有關。腦梗死輕度患者有可能由于癥狀不明顯或無癥狀導致無法察覺,此種情況屬于無癥狀性腦梗死;中度患者多為肢體癱瘓或者產生偶發性眩暈,該情況則屬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重度患者除了肢體癱瘓,甚至發生昏迷、死亡[4]。腦梗死作為一種高突發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進食吞咽困難、意識障礙、顱內高壓、嚴重腦水腫、失語等后果。既給患者造成生理痛苦,又使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對人體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因此,及時發現腦梗死以及提高早期腦梗死的診斷率對患者的治療、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T檢查主要是利用其具有準確、精細的X射線,并結合高靈敏度探測器,從而對人體的具體部位進行連續的斷層掃描。CT掃描時間短且掃描數據準確、清晰[5]。目前,醫學上多使用CT掃描對患者進行疾病的精細檢查。本研究通過使用CT掃描對早期腦梗死患者進行兩個階段的病況診斷分析,均發現了患者CT影像中存在的異常,且第二階段復查顯示更精準,對早期腦梗死病情診斷的準確性具有較高的價值,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MRI對早期腦梗死診斷方面發揮出了越來越明顯的優勢,但是由于其造價較高,中小醫院在設備及人員配備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另外患者檢查成本也明顯提高,所以提高CT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技術和水平,也可以為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明確的診療依據,值得推廣。
[1]郭繼文,彭國球,張鐵.早期腦梗死30例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09):2177-2178.
[2]徐巧絨,趙掌權,康玲.早期腦梗死患者血清中Hcy、hs-CRP、LDL與IR的相關性研究 [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45(02):109-112.
[3]高屹,唐娟.CT檢查在早期腦梗死中的臨床作用和應用價值[J].臨床研究,2015,12(04):50-52.
[4]高長青,孟祥飛,陳文等.表觀彌散系數在早期腦梗死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02):123-125.
[5]葉海鳴,莊高明,陳漢威,郭少冰.單側大腦中動脈主干栓塞引起超急性期腦梗死CT表現演變過程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研究[J].大家健康,2014,12(06):22-25.
R445.3;R743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6.03
2015-04-22
張立軍(1976.09-),男,漢族,內蒙古通遼人,大學本科,內蒙古通遼市中醫院工作,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放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