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測繪工程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淺談測量工程在河流淤泥中的應用
潘 偉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測繪工程院,新疆 昌吉 831100)
進行測量河流淤泥項目時,會遇到各種狀況,如偏厚的淤泥及過窄的河道等,致使測量結果不夠精確。故筆者通過現實工作所積累的經驗,簡明介紹現代測量技術具體使用辦法及相關改善措施,便于將來技術研究奠定基礎。
河流淤泥;測量技術;要求;方法
測量河流淤泥時,因受不同客觀元素作用,致使無法準確地應用測量設施,不僅測量結果產生偏差,且減小作業成效。而面對其不同的測量技術,為對比各自的可用性與科技性,使其測量辦法與指標達成一致,故對其測量技術進行分析顯得十分重要。
2.1 平面控制
例如進行測量某地河流淤積時,可借助橫斷面法,運用此區域坐標系作為平面把控體系,面對已有數字基本地形圖(1:500),對河流斷面進行有效規劃及設計,而斷面位則使用全站儀或CORS-RTK測量體系來具體放樣,依圖與點精度來測量放樣精度,按如上標準核算淤積方量,且平面精度在5厘米內,如此為具體的河流長度提供依據。
2.2 高程控制
高程測量作為測量河流淤積最為主要的技術。測量河流淤積時可用如下方法進行,即測深桿、徑直測量水準儀(必須有較好的岸邊地形與水深淺)、靜力觸探、測深儀及測深錘等方法。水下高程可經不同方法測出水面高程與水深并相減得出。
淤泥厚度可借助儀器測量,其方法包括探測放射線及超聲波雙頻多普勒測量等。而后者通過泥水界面的高頻測量,并結合低頻測量出離水面間的淤泥底層之距,由此獲得淤泥厚度。此法僅可對某層硬底與水底間厚度進行測定,且對被測地區環境與人員造成放射影響。
2.3 斷面控制
進行測量預定河流區域時,應預測一條斷面,間隔在二十至四十米內,遇到過多淤泥淤積及河流改變時應給予加密。而采集各斷面點上的密度為一至三米,改變偏大的地區應給予加密。固定樁設置在兩岸斷面端點內,以此明確斷面方位與基準點,可令采集數據之位每次都一樣,便于對比。
2.4 淤積量計算
按淤泥相同位所測而來的底斷面線與相應表面斷面線,借助CAD軟件繪出某個切面,且為封閉的,以此得出該面積S,也就是其位的斷面面積。如下公式可得出淤積量,即鄰近斷面間的:式中:V──相鄰斷面淤積量

L ──斷面面間河流中軸線上的距離Ws1 ──第i條斷面淤積面積
Ws2 ──第i+1 條斷面淤積面積將全部淤泥量即鄰近斷面間的,進行積聚,可得出此河流實際淤泥測量值,并將其各段值進行相加能得出一條河總共淤泥沉積數量,其公式為f=∑Vi。
2.5 測量成果成圖方法
按實際測量的野外斷面位,把其在地形圖內展繪出,其平面位置斷面圖便能繪出;同時河流斷面圖可按野外測量得到數據進行繪制,1:100是其縱、橫向尺寸之比,0.01米與0.1米分別是其高程與距離取位。借助專門研究數據軟件將測量數據導入,便可得出斷面形狀。
3.1 河流基本狀況
本文經對兩條河流的調查,即羅家斗河與和睦港,由此對淤積河流所用測量技術進行分析。前者河流所處三墩鎮(西湖區),2.37公里為其實測長度,始于大魚斗港,止于古墩路段。而后者始于杭海路,結束于錢塘江,3214米為其測量長度。兩條河流的平均寬度分別為20與28米,河底標高設計分別是-2.0與0.50米。同為一級駁坎形式,前者護坡為干砌石塊,后者一些河段為此,而另一些則是樹根樁河段。
3.2 測量成果分析
測量和睦港與羅家斗這兩條河流淤積可借助不同設施進行,即全站儀及水準儀等。據實際測量得出,兩條河流淤泥厚度分別約:最大近2.26與0.77米,最小近0.15與0.10米。清淤工程量分別為41544.40與14343.6 立方米,平均厚度分別約:0.57與0.36米。
(1)斷面間距設計,通常測量河流淤積以四十米作為一間隔斷面進行。具體測量過程中,按河流不同狀況展開適宜的加密調節,即支流匯水、彎曲、寬窄河流改變、設立堰壩及橋梁跨河等。
(2)斷面上測點間距設計,因斷面上設立的各河流測點量相差甚遠,和睦港與羅家斗這兩條河流中,某個斷面就分別設立7與8個測點,它們取決于各自的河流寬度。通常測點分別設立在擋墻兩側,待清淤結束再分別設立于退寬度處,而中部測點大概隔兩米設立一個。
(3)測量方法,現階段測量河流淤積一般借助水準儀進行,此儀器以兩根測桿來測量,之中某根測桿末端需加上特殊制作的,類似鴨蹼的東西,以便對表面淤泥高程進行測量;而另一末端采用尖頭,便于對底部淤泥高程進行測量。對測點數據進行搜集時,一般使用對淤泥深與水深進行采樣。此法由于受各種因素作用,即各個測量斷面不一樣的水深、評判有無觸及淤泥表底端的指標不同、各個測量人員進行插桿所用力道不同等,致使產生不同狀況,即不好把控及人為偏差等。
4.1 建議建立河流淤積動態監控網點,長期觀測河流淤積狀況。依不同水系分區,有目的地面對各種形式河流特性之位,有效設立經典監測斷面一至兩條,組織持續監測,確保一年有一至兩次的監測,對不同淤積河流規則進行了解,由此為清淤設計打下基礎。同時借助各相關技術如物聯網等,以3S技術即GPS(全球定位體系)、RS(遙感技術)及GIS(地理信息體系)為基礎,構建起相關數據庫,研發出有關決策扶持體系,不斷使河流管理更加全面化,即科技化、數字化及信息化,致使河流清淤更加符合標準,且保持常態。
4.2 建議開展河流清淤設計工作。如今河流清淤施工根本,在于測量部門的測量報告。但其中仍有不同的問題,即有無到位、安全及有效的放坡比、退后寬度及設計清淤線等。故測量數據由專門測量部門給出后,還需委派有關專門設計部門,且有一定資質,依河流情況不一,即河床泥沙性質、駁坎樣式及地質條件等,組織設計河流清淤,由此保證清淤放坡比、后退寬度與設計線有效。
4.3 河流淤積測量要因地制宜,分門別類,采用適合的測量技術開展淤積測量工作。對浮泥與淤泥的特征,即流塑性,必須立足于具體的河流,對比選出相應的測量技術,其工藝必須顯示出最大成效及最高精度。測量水下河流地形時,可借助測量法GPS(COR、RTD及RTK等形式)與測深儀。測量淤積時,當遇到二十米內河流寬度及一米內水深,進行高程測量時可用RTK徑直觸及河底。當遇到兩米內河流深度及五十米內寬度時,可用全站儀與水準儀。當遇到兩米以上水深及四十米以上河流寬度,可用測量法超聲波雙頻。
[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2]《水運工程測量規范》(JTJ203-2001)
[3]《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規范》(CH/T2009-2010)
[4]PTK測量技術及其在河流測量中的應用,杜建國杜得彥,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2 年3 期
TU75
B
1007-6344(2015)04-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