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漢
(黑龍江省哈爾濱高速公路管理處,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瀝青路面養護維修新技術及應用
王忠漢
(黑龍江省哈爾濱高速公路管理處,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道路養護是保證通行車輛高速、安全、舒適行駛不可缺少的經常性工作。其目的是維護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清晰完整,保證行車安全、舒適、暢通、提高運輸經濟效益。
瀝青路面由于反復承受荷載作用和自然因素侵蝕破壞,在使用過程中,其使用功能日益退化,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公路服務質量的要求。
瀝青路面再生利用,能夠大量節約瀝青、砂石等原材料,同時有利于處理廢料和保護環境。瀝青再生技術的研發,對降低建設成本、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對公路建設都有著極大的意義。
瀝青再生技術是指對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廢料,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處理后重新再利用的技術,形成新的瀝青混合料,重新鋪筑新的路面結構。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常用再生技術包括:就地冷再生、廠拌冷再生、就地熱再生、廠拌熱再生、全深式再生。本文主要介紹就地熱再生技術的應用范圍及施工方法。
可以分為復拌再生、加鋪再生兩種。
(1)復拌再生
將舊瀝青路面加熱、銑刨,就地摻加設計數量的再生劑、新瀝青、新瀝青混合料,經熱態拌和、攤鋪、壓實成型。摻加的新瀝青混合料比例一般控制在30%以內。
(2)加鋪再生
將舊瀝青路面加熱、銑刨,就地摻加設計數量的新瀝青混合料、再生劑,拌和形成再生混合料,利用再生復拌機的第一熨平板攤鋪再生混合料;同時利用再生復拌機的第二熨平板將新瀝青混合料攤鋪于再生混合料之上,兩層疊加碾壓夯實成型。

圖1復拌再生作業流程圖

圖2 加鋪再生作業流程圖
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是一種預防性養護技術,再生時原路面應具備以下條件:
(1)原路面整體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2)原路面病害主要集中在表面層,通過再生施工可得到有效修復。
(3)原路面瀝青的25℃針入度不低于20(0.1mm)。
(4)原路面上采取稀漿封層、微表處、超薄罩面、碎石封層等養護措施的,不宜直接進行就地熱再生。熱再生前,應先將其銑刨,或經充分試驗分析后,做出針對性的材料設計和工藝設計。
(5)改性瀝青路面的就地熱再生,宜進行專門論證。
(1)施工前應進行現場周邊環境調查,對可能受到施工影響的植物隔離帶、加油站等應提前采取隔離措施。
(2)就地熱再生施工前,必須對就地熱再生無法修復的路面病害進行預處理。如破損松散類病害、變形類病害、裂縫類病害。
(3)特殊部位的預處理
宜用銑刨機沿行車方向將伸縮縫后端銑刨2~5 m,前端銑刨1~2m,深度30~50mm,采用隔熱板保護橋梁伸縮縫。
(4)鋪筑試驗路段
就地熱再生正式施工前應鋪筑試驗路段,從施工工藝、質量、管理、安全等方面進行檢驗。就地熱再生試驗路段的長度不宜小于200m。
(1)清掃路面,畫導向線
清掃路面,避免雜物混入混合料內。在路面再生寬度以外畫導向線。
(2)路面加熱
原路面必須充分受熱。不得因溫度不足造成銑刨時集料破損以及溫度過高導致瀝青過度老化,影響再生質量。減小再生列車各設備間距,減少熱量散失。原路面加熱寬度應比銑刨寬度每側至少寬出200mm。
(3)路面銑刨
銑刨深度要均勻,深度變化時應緩慢漸變;銑刨面應有較好的粗糙度;溫度應高于70℃。
(4)再生劑噴灑
再生劑噴灑裝置應與再生復拌機行駛速度聯動并可自動控制準確噴灑。再生劑應加熱至不影響其質量的上限溫度,提高再生劑的流動性及其與舊瀝青的融合性。
(5)拌和
應保證再生瀝青混合料拌和均勻。
(6)攤鋪
攤鋪應勻速行進,施工速度宜為1.5~ 5 m/min 。混合料應均勻攤鋪,避免出現粗糙、拉毛、裂紋、離析等現象。再生混合料的攤鋪溫度宜控制在120℃~150℃。
(7)壓實
就地熱再生混合料的碾壓應配套使用大噸位的振動雙鋼輪壓路機、輪胎壓路機等機具。碾壓時必須緊跟攤鋪進行,使用雙鋼輪壓路機時宜減少噴水;使用輪胎壓路機時不宜噴水。對壓路機無法壓實的局部部位,應選用小型振動壓路機或振動夯板配合碾壓。
(8)開放交通
就地熱再生壓實完成后,再生層路表溫度低于50℃后方可開放交通。
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施工過程中的材料質量檢查,應符合現行《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 F40 )對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的有關規定。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需要添加新瀝青混合料時,其質量應滿足設計要求,再生混合料的質量控制,應符合現行《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 F40 )對熱拌瀝青混合料的有關規定。
就地熱再生工程的檢查和驗收應滿足以下要求。
就地熱再生工程檢查和驗收項目與頻度

?
就地熱再生的修補方法,主要目的是修正非結構承載力不足而引起的表面破壞,用于瀝青路面基層穩定的任何破壞形式,僅限于路面有足夠承受能力時使用。老路有明顯基層破壞、不規則的頻繁修補、以及需對排水進行較大改進時,該方法不適用,不能改善瀝青路面基層或底基層的性能。
[1]張金喜.道路工程專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2
[2]黃曉明,張曉冰.公路建設質量通病分析與預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8
[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2-2013道路工程學科發展報告[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2
[4]武鶴.公路養護技術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8
TU75
B
1007-6344(2015)04-0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