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邵陽學院,422300)
創新能力培養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改革研究
胡 波
(邵陽學院,422300)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傳播,而且還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土木工程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質量,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土木人才是各個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本文對創新能力培養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改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促進我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創新能力;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且十分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主要以各種建筑、施工技術、施工工藝以及施工組織為對象。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設置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在施工現象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使得他們以后在實際的工作中能夠具有應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改革依據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改革的指導思想。教學改革主要是根據土木專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兩者相互融合、相互彌補,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在教學改革中還需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教學改革思路是建立土木專業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土木工程的知識系統—啟發學生利用創造性的思維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其次是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改革主要是依據其本身具有的獨特特點,即具有將案例性、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從而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再次是隨著新課改的到來,要求教師盡量的采用啟發式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激發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發現問題,并且能夠用創造性的思維解決一切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培養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改革內容主要包括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知識系統進行優化和整合。通過對課程知識系統的優化和整合,教師可以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優化和整合課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突出內容的重難點,而且還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搜集關于國內和國外的最新土木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其次是把優化和整合后的知識體系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形成具有獨立性的教學板塊,如圖1所示,從圖中不難看出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吊裝工程、樁基工程等對各個章節中模塊的劃分和案例的設置進行了充分的說明,根據土木知識的聯系性和知識量的大小可以設置成幾個小模塊;最后是對各個教學模塊的教學內容進行完成。教師在進行模塊劃分和案例設置的過程中,相應的案例應該對應相應的模塊,每一個案例模塊包括的內容主要有施工現場的視頻,工程背景的介紹,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演示工程施工過程、講解工程施工原理以及flash動畫。
首先,是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施工現場的視頻和錄像等,通過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習興趣,建立起對土木知識的感性認識,錄像的內容主要包括有施工現場的環境、地質條件、工程情況、施工環節、施工設備、施工技術、施工問題以及施工質量等。

圖1
其次,是在施工環境的基礎上,教師以嚴謹的工程語言提出地質參數、設備參數、材料參數等工程參數以及在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營造出施工現場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再次,是以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們講解課程內容中的典型案例,構建各個模塊的知識理論系統。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具有一定動態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flash動畫向學生演示施工工藝的原理,同時還可以利用相關的圖片進行說明。案例講解的主要內容包括有,地下水知識、流砂現象、基坑排水降水、井點降水、施工設備、施工方式等。
最后,是運用實踐檢驗理論知識,在這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顧案例模塊和教學模塊中需要解決的實踐問題,然后啟發學生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解決,例如談論、搜集資料等,創造性的完成實踐問題的技術報告。
創新能力培養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觀念,而且還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從而為我國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
[1]戎賢,崔武文,閆西康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9-13.
[2]祝彥知."土木工程施工"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1)∶129-131.
[3]何雙華,曾桂香.“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2,(2)∶60-61.
[4]章慧蓉,劉景園,陳向東等.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土木工程施工”教學課程改革探索[C].//2007年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2007∶177-179.
G322
B
1007-6344(2015)06-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