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偉張夢玲
(1.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重慶 400074)
襯砌厚度對山洞式立體停車庫施工的影響
羅 偉1張夢玲1
(1.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重慶 400074)
本文通過重慶某山洞式立體車庫的實例分析,通過有限元軟件ANSYS模擬了山洞式立體停車庫襯砌厚度依次為0.6m、0.8m、0.4m三種情況下的受力狀態,得出其各自的位移、變形、應力值之間的大小關系,計算結果對實際工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立體車庫;有限元;襯砌厚度
地下立式停車場,又名為山洞式立體停車庫,主要是修建于地面至地下一定深度的停車庫。其相比其他停車場的最大優勢就是取消停車場與地面間車道和繞道,靠提升機實現地面和地下的調度[1]。
山洞式立體停車庫為地下條形或柱形建筑物,結構組成部分與一般的地下建筑物,如深基坑、隧道,有較大的相似點。一般由開完前的預支護結構(如鋼板樁、地下連續墻等)、支護結構及支撐結構組成。對于山洞式立體停車庫的主體結構施工,主要采用分層逆作法,其開挖方法為:分層開挖一定的深度,開挖完成后,在開挖面噴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并制作土釘(本例為錨桿),控制巖體的變形。當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或者巖體的變形已經收斂,繼續開挖第二層巖體,然后噴射混凝土及制作土釘,以此循環,直至開挖工作完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開挖過程中,噴射混凝土厚度對于山洞氏立體停車庫施工的影響,主要借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來對這個過程進行模擬、分析并得出相應結論。
本山洞式式立體停車庫地址擬建在重慶,由于重慶地理條件較好,故在建設過程中只考慮三種巖土體(從上至下分別為:雜填土、砂巖、泥巖)。而本山洞式立體車庫主體結構部分為一標準的圓柱體,圓柱體的半徑為9米,高度(即垂直深度)為40米,因為的垂直深度為40米,故開挖深度為40米。
實際工程中,最上層五米為雜填土,第五米到三十五米為泥巖,泥巖以下皆為砂巖,在建模時根據不同的材料劃分不同的屬性??紤]到再開挖過程中,對周圍巖體產生擾動,進而對整個工程產生影響,所以,建模時,應考慮到開挖影響范圍,故建模的高度為120米,半徑為60米。本例是一個空間完全對稱的結構,在利用ANSYS進行計算時,可以簡化為一個平面軸對稱模型,軸對稱處理完以后,可通過擴展命令得到整體計算模型[2]~[3]。
本工程擬定三種襯砌厚度,即對應三種工況,依次為:第一種工況,襯砌厚度0.6m;第二種工況,襯砌厚度0.8m;第三種工況,襯砌厚度0.4m。

表1 各材料參數
本例用有限元軟件ANSYS模擬其施工步驟,其模擬過程應與實際施工過程相適應。其具體的模擬過程為:首先根據實際的模型建立好有限元單元模型,然后對其進行網格劃分,對不同的材料賦予不同的材料屬性,完成前處理過程。對建好的模型施加節點約束及自重,然后進行第一次計算[4]。
在第一步計算實際上為巖體在自重應力作用下的變形,定義為第一種工況。然后模擬開挖,將第一層土體單元殺死,對第一層的各節點力進行部分釋放,制作撐起及錨桿,將開挖面附近的單元激活,并賦予襯砌的材料屬性,建立桿單元用于模擬土釘。完成這兩步相當于是完成了第一層的支護,并將節點力完全釋放,計算,并提取下一層土的節點力。以上述方法開挖以下的土體,直至工程結束[5]。
計算結果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整個模型中,X方向位移最大值出現在靠近頂部且靠近開挖面的地方,并由此可以看出,水平方向的位移是趨近于開挖面的。

圖1 立體車庫X方向的位移云圖

圖2 節點46(地面靠近開挖面的節點)的水平位移變化情況

表2 三種施工方案結果對比
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二種施工方案的最終沉降量最小,那么相應的,此施工方案因開挖而引起的變形也就最大。第三種施工方案因施工引起的變形量最小,而第一種介于二者之間。
從表2的后兩項指標中的最大應力值皆指開挖面附近、錨桿及混凝土襯砌的應力值中的較大值。從表中可以看出可以看出,混凝土襯砌厚度的不同,各值的大小不同,且變化趨勢也不相同。
本章主要從山洞式立體停車庫的主體結構開挖出發,通過有限元軟件ANSYS計算在三種不同情況下,主體結構的水平位移、豎向沉降、X及Y方向的應力變化及其數值大小。通過比對,得出如下的相關結論:
1、在其他條件均不變的情況下,水平位移值與豎向沉降量是與混凝土襯砌厚度密切相關的,且在一定范圍內,水平位移是隨著混凝土厚度成反相關,豎向位移與混凝土厚度成正相關;
2、水平位移值及豎向沉降量都是逐漸減小,且有收斂的趨勢。
3、應力的大小與混凝土厚度有一定的聯系,從計算圖形中可以看出,混凝土厚度越大,其應力值越小,但是其周圍巖體的應力值反而越大;
[1]賀擁軍,楊承超,周緒紅.立體車庫的應用形式及發展與應用[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9,12
[2]李圍.ANSYS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7
[3]劉相新,孟憲頤.ANSYS基礎與應用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OMRON SYSMAC C一series Raek PCs Optieal Remote I/0 SYSTEM MANUAL,1990
[5]王成.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8
TU75
B
1007-6344(2015)06-0276-01
第一作者:羅偉(1989.05—),男,四川資陽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隧道工程設計理論及巖土工程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