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鈺
摘 要:視覺圖像在當今社會隨處可見,任何信息基本上都可以轉化成視覺圖像,但圖像是否能夠取代聽覺想象空間,一直都備受爭議。新媒體時代下,廣播劇是否還存在發展優勢,單憑聲音調動聽眾興趣,如何維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正是我們當前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廣播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這也是廣播劇發展的機遇。如何看待“互聯網+”環境下的廣播劇至關重要,該文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對廣播劇當前發展形勢進行分析,以推動廣播劇的長足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文化產業 網絡媒體 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230-01
1 廣播劇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兩會期間,一個互聯網行業的熱詞——“互聯網+”備受關注。這是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6日馬化騰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馬化騰當時提到:“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我們看到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孕育著“互聯網+”的機會。
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很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加媒體產生了覆蓋面更廣的網絡媒體;加娛樂產生了更有利于電游產業發展的網絡游戲;加零售產生了更有效率的電子商務;加金融產生更符合“普惠金融”精神的互聯網金融。事實上,在“互聯網+”概念閃亮登場之前,“互聯網+”在文化產業領域已初露鋒芒: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廣播、網絡視頻……在去年底舉辦的2014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上,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李彥宏就曾表示,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結合將產生很大空間。
在網絡電子媒體以及文化體制改革迅猛發展的今天,廣播劇由于其依賴的物質手段相當有限,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其曾經的風光不再,并且越來越被冷落,越來越蕭條。總而言之,廣播劇因新媒體的勃興而陷入了面臨諸多挑戰的嬗變格局中。廣播劇要重振雄風,就要符合網絡時代的發展,根據市場需求去考慮其藝術表現的方式和傳播的途徑。
2 廣播劇在當今社會中的發展狀況
廣播劇是一種以電臺為載體的傳統戲劇文化形式。在電視和網絡文化尚未普及的年代里,廣播劇也曾有過一度的輝煌璀璨。但自電視和網絡文化問世至今,廣播劇承受了強烈的視覺文化的沖擊,那么作為單純的廣播劇,是否還有延續下去的必要?它是否能夠被新媒體綜合藝術完全取代就成了值得探討的問題。
廣播劇突破了文學作品僅能依靠視覺閱讀方式存在的傳統模式。聽覺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賦予了文學作品更加豐富的韻味和魅力。與二元媒體和多元媒體相比,廣播劇并不遜色多少,其依然存在一定的優勢。雖然廣播劇不是直觀造型藝術,但其獨特的審美個性決定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它所體現的是主觀內在情感。長期以來,廣播劇經常被混淆為舞臺劇,成為了聽覺戲劇形式。但從廣播劇本身發展而言,只有建立獨立的創作機制,才能夠實現廣播劇理論系統的不斷完善,實現廣播劇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堅守。
廣播劇在我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初建階段、發展與成熟階段及繁榮興旺階段。現如今廣播劇已不復當年的輝煌,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新媒體藝術的沖擊和廣播劇的固步自封。因此,只有實現廣播劇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滿足聽眾要求。
我國廣播劇仍然沿用傳統的電波傳送方式,平臺單一,這是廣播劇發展的一大阻礙。當前廣播劇行業發展蕭條、良莠不齊。即使在廣播劇被列入“五個一工程”獎之后,情況也沒有太大的改善。廣播劇現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劇目創作成為了爭名奪利力的工具,甚至部分作品是為了歌頌領導政績,完全忽略了受眾的感受。
從藝術特性來看,廣播劇是文本創作加音響聲效處理的作品,那么“求真”這一文學創作原則對廣播劇同樣適用。電視及網絡媒體優勢在于為受眾極大程度上還原真實,使受眾能夠切身體驗到文學魅力。隨著廣播劇的發展進步,其類型較之過去豐富許多,以小說、動畫游戲為原作制作的廣播劇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廣播劇在經過了不斷的發展變化,推出了一種以網絡為媒介的“新廣播劇”,它具備傳統廣播劇旁白、聲音、音響及對話等因素,雖然載體不同,但是“新廣播劇”并沒有改變廣播劇的本質。反倒借助網絡媒介的優勢,集合廣播劇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特征,為廣播劇開創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自互聯網在我國面市以來,文學閱讀已悄然發生變化,真正將“讀書”變為“讀書”。“多媒體”這一詞匯也在逐漸的發展中被“新媒體”所取代,傳統文學閱讀也逐漸變為了式微。閱讀方式的改變也促使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新廣播劇的產生解放了我們的雙眼,它以網絡為載體,以聽覺取代了眼睛,它可以通過各種音頻格式下載到人們的手機、mp4、mp5和電腦等存儲工具當中。由武俠、青春校園等網絡小說改編的“新廣播劇”備受青少年的追捧,就是一些上班族也十分青睞,其中代表作有《九州·幻想》系列、《夢里花落知多少》及《何以笙簫默》等等。
“新廣播劇”能夠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形式是電子書而非紙質媒介,并且攜帶方便、極具聽覺享受,同時網絡小說具有較為穩定且大量的受眾,市場廣泛。可以說在網絡小說基礎上改編的“新廣播劇”,在結合了音樂、音響及對話等特殊藝術手段的情況下,為受眾演繹了一場規模宏大的聽覺盛宴。
新媒體環境影響下,廣播劇受眾早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產生了創作者和觀賞者角色相互轉換的情況。網絡當紅小說流行時,網絡論壇就會發起廣播劇召集熱潮,創作相關的廣播劇作品,廣播劇音樂就是這樣一種產物。對廣播劇的這種發展狀態,我們應當給予一定的重視,它無疑是打開廣播劇新市場的一把新鑰匙,為我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廣播劇發展空間。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雖然對廣播劇帶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但這也是廣播劇發展的大好時機,作為一名新時代廣播工作者,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實現廣播劇科技創新更盡心力。
參考文獻
[1] 游光輝.試論新世紀廣播的產業經營與節目品牌化[A];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首屆中青年優秀科技論文集[C],2001.
[2] 張晨.我國廣播的類型化發展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