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文藝工作與新聞傳播在向受眾傳播中,在“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的內涵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可謂異曲同工。作為新聞工作者,應以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指導,樹立正確新聞觀、堅守輿論陣地、弘揚中國精神。
關鍵詞:輿論陣地 中國精神 新聞觀 弘揚
中圖分類號:D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a)-0240-01
1 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新聞傳播觀
為人民服務,不僅是文藝的發展的方向,也是新聞傳播的根本方向。正如1965年9月15日,毛澤東主席給中央廣播事業局的題詞:“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同時,習近平強調:“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該研究者拙見,“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廣義所指,這其中也包括新聞傳播事業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如何結合自身工作,切實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呢?“從群眾中、到群眾中去”是值得我們提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記者采訪、報道、傳播,這些環節都是圍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所展開。群眾的喜怒哀樂、大事小情、民生訴求諸多涉及群眾利益的事件,都是一切新聞的來源和報道的重點,這就要求記者緊緊圍繞群眾展開工作。在工作中,主動將自己融入生活、融入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此,才能采寫報道出更加有深度和廣度的新聞,不僅滿足人民群眾“曉天下”的根本要求,還要滿足他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更高層次。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誠然,作為新聞記者,就要做傳遞時代精神的先鋒。
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在哪里?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
弘揚時代精神正是我們堅持正確新聞觀的體現。弘揚時代精神,要求記者必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形勢宣傳、成就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
2 牢牢樹立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新聞觀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習近平總書記一語定位文藝工作的價值取向。“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亦是當下新聞戰線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時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媒體成為經濟社會重點閃亮的窗口。給力、軟實力、人口紅利、國際話語權、流動性過剩、中等收入陷阱、宅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劉易斯拐點……這些已成為經濟領域的熱詞、經濟生活現象,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潮流,牢牢樹立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新聞觀至關重要。
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防止新聞傳播行業沾滿了銅臭氣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切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的必須樹立的職業觀。對于大眾而言,新聞傳播是具有導向性的輿論力量。我們所強調的將社會利益放在首位,就是將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和諧等諸多利益放在首位。
時下,很多新聞單位實行改制,一方面擔負著傳達黨政聲音、反映群眾訴求的職責;一方面,實行“效益化”體制下的管理,這就造成了一個現實中的矛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博弈。在這種博弈中,讓少數新聞從業人員迷失了方向,出現了“效益最大化”的危險思想,導致了輿論導向偏離社會主流思想、“有償新聞”頻出等現象。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被稱為“新聞改革的怪胎”的“有償新聞”,不以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為轉移,而是以有償無償為轉移,不僅新聞報道的可信度低,破壞了黨的新聞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和良好形象,還腐蝕了新聞隊伍的純潔性和廉潔自律性。
可見,牢牢樹立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新聞觀,是防止新聞報道“沾滿了銅臭氣”的堅實防線。
3 牢牢樹立追求真善美的新聞觀
習近平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作為新聞戰線的工作者,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日益呈現出新態勢,牢牢樹立追求真善美的新聞觀是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根本保證。
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就是最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因而,從本質上講,新聞工作充分體現和宣傳黨的立場和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追求。因此,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中必須樹立追求真善美的新聞觀。
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宣傳中,必須牢牢把握時代主題,報道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大力弘揚人民群眾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勞動形象,大力宣傳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定的時代主旋律。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魂。宣傳真善美、傳遞正能量,正是當代記者的擔當。
參考文獻
[1]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孫賓利,劉連柱.新聞采編工作實用手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