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博愛共融:小學生主動發展方式的研究》是我校承擔的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旨在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創設適合他們學習、發展的教育氛圍,搭建錘煉小學生自主發展的平臺,構建以“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溝通交往、主動適應生活”為核心的校本化小學生發展方式,為小學生主體精神的張揚夯實基礎。在學校課題組的指導下,科學組對“博愛共融”理念下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的指導策略進行了兩年多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支持學生順利實施自主探究活動、多形式創新學生成果展示等方面。
一、激活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科學探索之門的鑰匙。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標中也指出了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始環節。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問題的提出一般有教師預設和學生自主生成兩種,而由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其思維活力。因此,我們在科學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
1.創設寬松學習氛圍,讓學生敢問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但是,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心里即使有許多問題也不敢提出來,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放下架子走近學生,用輕緩和藹的語氣拉近師生距離,用充滿人性化的關懷與鼓勵,親近學生,讓學生樂于與教師溝通,提出自己的問題想法,并且有勇氣與教師進行答辯。其次,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批評,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少些不準,多些允許,提倡討論、辯論,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有利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2.掌握提問基本方法,讓學生會問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場面:讓學生提問,學生不是搖頭就是說沒問題可提。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基本方法,使學生明確從哪問、問什么、怎么問。
通過觀察促使學生產生問題。觀察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知識,在教學導入階段,可以通過觀察使學生獲得有關事實,根據事實提出探究的問題,如在《簡單電路》教學中,筆者通過讓學生觀察提供的燈泡、導線等材料,讓他們思考這些材料的各個組成部分在電路中分別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來引導學生提出本課的研究問題:電路連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電流是怎樣形成回路的?
通過實驗使學生發現問題。利用實驗中的親身體驗,不但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引起興趣,明確探求的目的與方向,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技能。例如,在《降落傘》教學中,筆者在導入部分設計了讓學生比一比誰做的降落傘留空時間最長的實驗,讓學生來測試降落傘下降的時間,發現其速度各不相同,從而提出降落傘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展開探究。
引起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產生問題。老師可以人為制造一些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在知與不知中產生矛盾,從而提出問題。例如,在《果實和種子》教學中,故意在提供的材料里混放一些易混淆的果實和種子,讓學生產生爭議,在此過程中自然就產生了問題。
3.分析問題研究價值,讓學生善問
有效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因此,學生“會問”以后,要引導他們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判斷問題的研究價值,從而讓學生逐步將問題提到點子上,提高問題的質量。我們的做法是把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全部列出,然后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哪些可以合并,哪些可以一同研究,哪些屬于課上研究,哪些屬于以后研究,哪些能現場解決,然后再逐一判斷同一類的問題怎么提才更有可研究性,通過不斷的分析對比,學生提問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二、提供支持,保證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順利實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離開了教師的支持和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也不能順利地實施。因此,教師應該安排好每一次探究活動,在活動前準備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有效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根據學生探究情況給予恰當點撥,讓其明確探究思路;在學生陷入困境時提供借鑒,拓寬其思維。
1.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有效開展活動
科學教學離不開觀察與實驗,觀察與實驗又離不開材料。材料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探究的方向以及對探究過程體驗的深淺。有結構的材料是指這些材料在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之間的某種關系,有的是材料本身體現出來的,有的是材料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如在《擺的秘密》一課中,老師為學生提供的擺各不相同,有的擺線長、有的擺線短,有的擺錘重、有的擺錘輕;相同重量的擺錘又設計了不同長度的擺線?;顒娱_始,教師讓學生每組選一個擺,在規定時間內數各組擺擺的次數,從而讓學生產生了問題,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就會發現各組擺擺動的次數不一樣的原因,進行推想,進而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探究活動就有效地開展起來了。
2.提供恰當的指導,讓學生明確探究思路
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適時、有效地進行指導,要針對學生探究的各個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情況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的探究活動順暢開展。當學生的探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趣下降時,要給學生分析新的生長點;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偏離主線時,要及時提醒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和核心;當發現學生探究活動淺表化時,要引導學生將活動向深層次推進。只有時刻關注學生活動情況,并給予恰如其分的指導,才能真正發揮探究活動的價值。如在《研究磁鐵》的活動中,老師首先提供了各種材料讓學生探索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然后在學生興趣開始下降時又適時拿出了布、玻璃、紙、薄木板等材料,并用提示單形式提醒學生探究:磁鐵能隔著這些材料吸鐵嗎?讓學生的探究繼續向前發展。最后又用一些益智小游戲,如讓小鐵塊在懸浮在水中、我是搶球高手等將活動推向高潮。
3.提供有效的借鑒,讓學生走出探究困境
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的局限,有時會在探索過程中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這時,老師應給予有效的借鑒,讓學生撥開迷霧,打開思路。例如,在《探測暗盒中的電路》中,學生對用什么方法知道兩個連接點之間的線路情況束手無策,這時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方法:想一想我們上一節課中探究什么是導體和絕緣體的時候使用了什么好辦法?稍一點撥,學生就明白可以將前一經驗運用到新的活動中間來了。另外,如何有序地探測到所有的連接點之間的線路連接情況,老師又可以讓學生借鑒數學中排列組合的相關知識,從而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三、評價反思,以多彩的形式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評價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我們能注重采用多元的方式,以展示學生探究成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潛能。
1.多元的方式評價學生探究過程
首先,評價主體要多元。在教學中,我們改變了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這種不同主體的評價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其次,評價內容要多元。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因此我們在評價學生探究活動時,能注重引導學生在多方面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在活動中自己和同學在哪些方面表現較好,哪些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努力,養成他們能客觀地看待人和事的能力和態度。
2.多彩的形式展示學生探究成果
活潑多樣的記錄形式。學生一般都會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記錄下來,這時老師要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活潑多樣的圖表,讓學生較為方便形象地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三四年級,可以用簡單的簡圖和數字等來進行描述,進入高年級則可以用“韋恩圖”、“氣泡圖”等進行較為復雜的歸納展現。
靈活多變的示范展示。由于每組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經驗能力的差距,在每次探究活動時,總有一部分學生能脫穎而出,產生與眾不同的創意和想法,這時老師就要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讓這些學生來進行示范展示。一般我們使用較多的有創意講解法、難點點撥法、操作提示法、結果展示法等,讓好的想法和做法得到分享,促進大家共同提高。
全面多彩的成果呈現。進入高年級以后,學生的總體能力得到了提升,表現能力也大幅提高,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用更多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如制作一份單元小報,來體現自己在本單元學習中的收獲;設計一份探究活動計劃書,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合理的規劃;提供一份學習功略,為其他學生的學習提供借鑒等。這種方式的成果呈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探究的樂趣。
3.多維的標準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單一的評價標準令天賦不一、志趣各異的學生追求統一的學習行為和結果,扼殺一部分學生創造的熱情和潛能。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氣質、學習基礎、家庭環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作出有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促進學生在不同基礎上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