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昌
(宜興 214221)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它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多種文化性質的聯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標志性特色。貢茶的清香,山水的靈秀,淳樸的風情和醉人的書香,古樸典雅的紫砂,組成了極富情趣的宜興文化。宜興和紫砂的淵源,在于其獨一無二。宜興所出產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性,是制陶最理想的原料,宜興千百年來傳承的陶藝、紫砂文化和形成的特殊成型工藝也是獨一無二的。
紫砂至今已發展成聞名世界,獨秀于陶瓷之林的一個藝術門類。以壺為主體的紫砂陶的發展與興起同茶以及茶文化發展密切相聯,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茶文化的發展就難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的發展,壺主導、影響、興旺了整個紫砂行業。值得注意的是,壺在客觀上是應順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顯現了自身獨特價值,既依賴于茶而游離于茶,又發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審美特點。
紫砂與茶文化關系密切,相互依存,但不是直接的血緣關系,也不是一種從屬關系,雖在某種程度上顯現了這種含義。弄清這種關系,有助于紫砂自身的發展。人們一直在自覺不自覺地將兩者傾向為一種從屬關系,實際是一個謬論。原因很簡單,壺因茶生,茶因壺俏,因泡茶而從屬于茶,實用因素是關鍵,故直至今日,正統的紫砂審美還是以實用為主。壺的法則也就成了主要衡量準則,其它要素則變得次要,雖在紫砂歷史上不乏壺以外有價值的作品,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要泡茶須適用,加之整體上從業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層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藝。半封閉的狹隘思維方式,導致創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實際上紫砂已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它的豐富造型、人文內涵、優良材質,制作語言使其它陶瓷難以與之比肩,促進了茶文化層次的提高。飲茶面對這樣優美的器具確實是享受,這是它的價值所在。
自神農發現茶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演變,茶文化由發展走向成熟、由國內走向世界,可以說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興盛自然而然帶動了品茗茶具的興趣,在眾多茶具器皿中,紫砂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實用性茶具,頗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紫砂壺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屬于無釉茶具,采用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礦制成生坯然后高溫燒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燒成過程中溫度較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更有肉眼難辨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故老壺、舊壺雖沖白開水也能散發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質屬性,致使開水沖泡卻不致于燙手,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而熱天盛茶則逾夜不餿。此外,紫砂壺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有著“世間茶具壺為首”之美譽。
一般選壺,不必過分講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壺,用以泡茶,善於蘊味育香,使用經久,越發光潤古雅,給你的飲茶生活帶來藝術享受和無窮樂趣。紫砂壺的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失茶味,過矮則茶易從口蓋溢出。壺的口蓋要求嚴瑾,能使沖壺水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壺內。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終攜茶而美。修心養性,皆在一壺一茶之中。茶賦予了壺新的生命、靈氣和價值,使壺的文化,從一個普通的器物上升到了一個境界,一個中華文化最高的境界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