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燾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從陶器中獨立開來,發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紫砂陶藝因其特殊的泥料、獨特的手工技藝與茶文化巧妙的結合起來,期間又有文人藝術家的介入,使得紫砂文化與茶文化相互融合,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紫砂憑著五色土這一特殊的材質,以藝術感性化和自然人性化的表達方式,通過紫砂造型創作出美輪美奐的藝術佳作。
紫砂文化博大精深,從民俗、傳統、文化、傳說的空間里,汲取藝術的源泉,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這種對藝術不斷追求和進取的心態,使得紫砂有著更加頑強的生命力,紫砂文化也更為海納百川,不斷豐碩。
《紫菱壺》脫俗清淡,低調而高潔,氣勢恢恢,壺蓋平圓,壺身中間飽滿微鼓,合縫嚴密,氣密性極好,短頸內束,銜接有度,壺嘴壺把,圓潤別致,壺底收平底穩,整個壺體經典大氣,脫俗淳樸。從壺頂向下俯視,壺蓋面上菱花造型栩栩如生。一把紫砂壺的好壞,與口、蓋、嘴、的子的處理看齊。
《紫菱壺》有著張力和舒適自然的流暢感,在紫砂壺的表現上,張弛有度,所以對它的力度需要很強的把握。此壺的形、神、氣達到完美的統一,是紫砂壺藝中極具感染力的經典代表。略顯老味,成型難度高,整體氣質雍容端莊。此壺結構巧妙,特點鮮明,壺身圓潤飽滿,豐潤可愛,全壺色澤古樸雅致、素凈,構圖簡潔明快,線條勻稱,和諧得體,精巧別致,纖巧玲瓏,口蓋緊密,能旋轉自如,紋絲不動,雖傾而無落帽之憂。
紫砂裝飾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屬性,它與造型藝術相交相融,珠聯壁合,兩者互動,這在中國民間工藝中是不多見的。早期的紫砂壺,人們僅限于煮茶、泡茶的使用功能,依靠自身泥質泥色的質地,展現一種自然狀態的藝術魅力。以后隨著茶文化的興盛,文人的參與推介,又發現紫砂器上可用刻劃文字、圖案來喻情納意,增加紫砂的視覺美感。猶如皇宮禁苑、園林名勝、廓宇寺觀中的碑刻、壁畫題詞一樣,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砂裝飾是融文學、書法、繪畫、鐫刻于一體的技與藝的結合,文化屬性當是不言而喻的。紫砂裝飾發展到今天,其手段和方法已大大超越了前人,在紫砂世界里呈現面目繁多、百品競新的現象。20世紀70年代以來,除原來的圖紋裝飾刻字刻畫裝飾之外,又創新發展了泥繪、絞泥、鑲泥、冰紋、鑲金銀絲等。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當今紫砂裝飾工藝的發展已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也已成為紫砂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對我們中青年紫砂藝人而言,紫砂裝飾的表現手法、文化內涵,依然是永恒的探索課題。
壺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筆者認為制壺過程猶如創造生命一般,那天然的泥色,加之賦予的靈性,叩擊時的金玉之聲,都貫穿了壺的生命體系,使之充滿生命力。現在的人們對紫砂藝術的欣賞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喜愛將古典文化,傳統民俗融入壺中,與紫砂泥料的古樸天然、現代紫砂手工藝融為一體,古典與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此壺更加呈現出時代精神和古典的韻味來,《紫菱壺》便是如此。
紫砂光貨沒有華麗的外表和繁雜的裝飾來表現形體,樸素的外形以線條的獨特曲直魅力來表現。紫砂壺的制作突破非方即圓的單一,在直線、曲線的線性特色的運用上,表現作品的個性魅力與造型特色。紫砂壺對于其他有著悠久歷史的器物來說,是相當之年輕的,其發展相對較青銅器、漆器、陶器也晚得多,因此紫砂陶器厚積薄發,幾百年來不斷創作出新型種類,極大地體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生產、生活的水平和進步,以及人們對審美的要求變化,從根本上體現了紫砂壺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