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神韻壺》的造型及意境
吳春蘭
(宜興 214221)
茶的意境悠遠,歷史長久,也對筆者的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仿佛是為了配合茶的古意,他的作品大多古樸典雅,方圓有致。《神韻壺》便是筆者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
神韻;純手工;茶藝
宜興紫砂馳名天下,紫砂因生活需要而產生,生活也因紫砂而變得豐富多彩。紫砂是多元化的藝術,它是順應生產生活,在藝術的形式中誕生的,它的存在說明了社會對紫砂的需求,在心意相通中,體會紫砂的藝術生命力。現代人的賞美情趣也是時刻影響著紫砂的審美,紫砂藝術也在時時刻刻隨著潮流的變動,以貼合人心的設計,多變的藝術形式,豐富的藝術語言,與人們的生活相互融合,貼近現代人的生活理念。
紫砂壺工藝師在紫砂壺的創作上一方面要體現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向著時代性的紫砂藝術邁進。體現新時代紫砂藝人對美的感悟,對紫砂藝術的見解,去發揮個人獨到的藝術魅力。
紫砂壺經過火與藝的配合,燒成后仍保留著泥土的質樸天然本色。絢麗、浮艷都與紫砂無緣。不施釉、不彩繪的紫砂美在何處呢。“摶泥鑄此君,樸拙稚巧攜,碧螺淺半盞,不酒亦醉人。”質樸、渾厚、天真、靈巧——紫砂壺的這些矛盾而又統一的特質,恰和宜興綠茶的恬淡、清幽、溫潤、素潔、明秀的特質相一致。于是,素樸的壺和素綠的茶融為一體,相互映襯。它們和我們日日相伴,使人感受到生活中有一種純真的樸素的美。茶與壺能夠進入社會生活中,大家需要它、摯愛它正是因為這種美質。紫砂壺的質樸和綠茶的清幽,常為鑒賞者引為知己。古今書畫家、詩人、雅士在壺上留下了銘文,自我抒懷,或鏤刻贈友。
筆者的紫砂作品中,讓人感受到一把紫砂壺,它不僅承載了文化的內涵,蘊含了時代的發展,而且在不變的文化基礎上,變化著時光的印記。《神韻壺》于質樸中見神采,沒有華麗的顏色,也不見繁復的裝飾,造型穩重大氣,清晰利落的線條,裝飾出剛強硬朗的氣度,悠悠歲月,融古寓今。
《神韻壺》流露出一位虔誠的紫砂藝人對于紫砂壺藝孜孜不倦的真實情感,整把壺寓意腳踏實地,展現了人類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整壺方中見圓,剛柔相濟。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是規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是老練,是處世之道。無方,世界沒有了規矩,便無拘無束;無圓,世界負荷太重,將不能自理。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社會才會和諧。
《神韻壺》,方與圓的結合,蘊含了人生的智慧和精髓,包容了處世的道理和技巧。方外有圓,圓內有方,方圓合一,剛柔并濟,是處事真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紫砂壺一般分純手工壺和半手工壺。顧名思義,純手工壺就是完全由手工制成的壺。而半手工壺則是由模具幫助完成的。由于半手工壺在制作過程中,因為用力擠壓,泥料被壓緊所以透氣性略差于純手工壺。而壺的透氣性對于泡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于茶的癡迷讓筆者對于純手工壺有著極大的偏愛,他本身也很擅長創造純手工壺。茶的意境悠遠,歷史長久,也對筆者的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仿佛是為了配合茶的古意,他的作品大多古樸典雅,方圓有致。《神韻壺》便是筆者全手工精心制作而成。
紫砂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遺產,還是幾千年來陶人的藝術結晶,也是華夏文明發展進步中的一種見證。紫砂壺的工藝制作發展到今天,獨步于陶瓷之林。紫砂壺提高了茶藝文化的品位和高度,形成了優雅的飲茶風氣,紫砂也因泡茶之利而被賦予茶中寶器之尊,天下茶具之首。
紫砂藝術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與眾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藝術風格,是一種實用和美相得益彰而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藝品。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陶藝家將自己匠心獨運的審美情趣注入其中,使紫砂壺從煮水沖茶的普通器具,變為廣受人們喜愛的藝術珍品。《神韻壺》便是這樣一把值得藏家喜愛的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