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宜興 214221)
在中國陶瓷藝術中,紫砂壺的造型是出類拔萃的,談及紫砂的造型和藝術及其文化,都是歷代工藝品無法比擬的。紫砂的變化也在歷代紫砂藝人的努力下,越發多姿多彩起來,紫砂的樣式尤其豐富,可以說千姿百態,變化萬千。
陶瓷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構成,人類文化產生和演進發展的過程,也在器物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進化過程中展現,它涵蓋了人類文明的理念和價值觀。在長期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衍生出現代的陶瓷藝術,從陶器到瓷器,有發展出現代紫砂工藝,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實踐所得,紫砂是從日用陶中分離出來的工藝陶,紫砂的生命體系和藝術體系也就形成了紫砂的文化。紫砂陶器中的紫砂壺不僅在外表上古樸自然,靈性可親,在器物的外形和可塑性上也表現出萬物之靈所蘊含出的紫砂靈性,紫砂壺可容納萬物于一壺之中,茶文化和紫砂文化交融輝映,闡釋儒、釋、道理論。
宜興紫砂陶的面世,最初的面貌即是宜興日用陶器。宜興紫砂陶土的開采、開發、利用、配置是在紫砂陶器中分化、演變、剝離,逐漸成為單一的陶瓷品種之后,歷經漫長的歷史歲月,逐步從宜興陶土中分化、演變、剝離出來的。
《秋水壺》的韻致天成讓人愛不釋手,但由于壺體、壺蓋、壺嘴為一體造型,制作時要達到渾圓天成的狀態,再加上燒制時壺蓋與壺體接合處要能絲絲入扣,殊為不易,因此制作時必要心細如塵。
《秋水壺》該壺壺鈕呈圓珠型,顯得珠圓玉潤,高高置于壺蓋之上。此壺成型運用傳承了前輩們傳統的全手工制作的手法,運用了對立統一規律來設計,此壺的各個方位的比例關系及形式變化,其圓正度與圓器無異,作品“柔中寓剛”珠圓玉潤。
《秋水壺》朱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游移紫光遽現,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以之沖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朱泥原礦,胎骨堅硬而沉實,色澤朱紅略泛桔光,溫潤透明質感之佳,與清中期頂級朱泥無異;大器無法燒成,小品燒成后穀皺紋隱現,頗具古代朱泥風華。趙莊的朱泥原礦灰、白、帶黃棕色,呈片狀結構;本原礦由于泥性較重,故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份,再經古陶研究所反復全手工的練制程序后,始能成陶!
《秋水壺》熱淋變色率高,養后愈顯紅潤,易現包漿之美;親茶性高,沖茗醇厚甘甜,易掌時間,不熟湯氣,隔夜不起餿,兼具朱泥與紫砂系之優點;使用前須先溫壺。試品朱泥泡出的美妙茶湯,由入口的一瞬間,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滋味,如“百花綻放、爭奇斗艷”般的“齊放”滋味,并十分快速地呈現出“五彩繽紛、熱情爛漫”之驚人特色;回首一聞飄香,竟也充滿和悅青春的氣息,茶湯之剔透明亮與傾國傾城的氣質,被推崇為“沉魚落雁第一泥”!
《秋水壺》茶湯之繽紛爛漫特色,絕對也能讓您不自覺地贊頌大自然的恩賜也!試泡過多種火侯與發酵度皆不相同之茶,竟發現朱泥能在自然沖泡的情況下,能讓品茗者驚訝地發現茶葉中各式滋味的 “五彩繽紛、爭奇斗艷”,飄香然...茶湯然...滋味然...韻味亦然!朱泥亦使年代久遠、缺乏生命感的許多老茶,如枯木逢春般地活了起來,更顯老茶的曼妙生姿,使茶湯更具罕有的老茶滋味與特色。熱淋變色率高,一經泡養極易包漿,日久愈顯沉韻光華,美不勝收;茶湯厚實醇和,香飄氣揚,甘韻悠長,為茗壺收藏家的最愛。
《秋水壺》透氣性好,越用越光亮、鮮艷、娟秀、細膩。壺嘴的長短力度空間對比使此壺在形體上達到豐滿、穩重、靈氣。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清晰流暢,給人以簡潔、清逸、含蓄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