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岳
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傳統”有時在新時代浪潮面前容易變得岌岌可危,就如手機替代固定電話、數碼相機替代膠卷相機一樣勢不可擋,但還是有一些東西是“智能化浪潮”所不可替代的
包括Swatch集團在內的眾多傳統手表企業可能都沒有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管你的手表有多好,不管什么場合,對消費者來講,基本上只可能戴一只表,也就是說你只能“占領”一只手腕。從穿著搭配和品味,以及功能性來講,另一只手腕最多僅戴一些裝飾性的如手鏈或簡單的智能手環、計步器等。那么問題就來了,在移動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商務聯系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大背景下,你是選擇一只能體現自己品味的傳統手表,還是選擇一只既能滿足工作需要,又能體現“逼格”的智能手表呢?
智能手表沖擊波
雖然手機出現后,人們戴手表的熱情不高,但中國市場“土豪金”版的熱賣已經給出了答案。盡管蘋果手表還不夠完美,上市后也暴露了一些諸如電池續航能力差、充電時發燙等問題,但絲毫沒有阻擋果粉們的顯擺,以及銷量數字的持續上升。
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的數據顯示,全球手表行業在1991年有7.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僅有4.4億美元。這其中顯然有許多原因,比如人們戴手表的習慣、經濟的衰退、人們對智能科技的興趣遠大于傳統機械、某些國家政策影響了奢侈品的消費等。但這些對蘋果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作為一個有著極大的品牌號召力的公司,蘋果在其巨大的粉絲群及完善的軟件應用生態鏈的基礎上,再加上其對于技術和藝術設計那么精雕細琢,基本上只要推出的產品都是“爆品”。以至于安卓生態下的智能手表雖然比蘋果手表早很長時間推出,但基本上是慘淡經營。
蘋果推出18K黃金、玫瑰金版的手表,實際上也是展現了其沖擊傳統手表“奢侈品牌”的野心。無論是從產品定價來看,還是用料的考究上,都看得出其盡量在向傳統奢侈手表品牌靠攏。當然,其機芯和耐用性方面肯定拼不過傳統手表,但電子智能的功能也可以俘虜相當一部分人的心。
整體來講蘋果對傳統手表品牌的沖擊是不可低估,這取決于消費者使用習慣、消費習慣和生活狀態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很多卻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比如移動支付、即時語音或視頻通話、保持時刻在線的狀態等。這些都會左右消費者的觀念,特別是蘋果又擅長外觀設計,在藝術、時尚方面滿足了大部分中低端消費者的口味。
蘋果手表唯一不可能替代的是“頂級品牌”,無論是收藏、投資,或者交流、把玩,都不能滿足真正手表玩家的需求,因為根本談不到一塊兒去。當玩家們談及“陀飛輪、三問、芝麻鏈”的時候蘋果粉絲們可能都是一頭霧水。但是,畢竟這方面的品牌和玩家都是少數。
傳統手表的空間
很多瑞士頂級手表品牌對蘋果手表不屑一顧。有的認為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因為傳統手表特別是高端品牌都是藝術品,是可以世代傳承的,而蘋果手表是用一兩年就可以丟棄的電子產品;有的認為其不夠有品位,在高端社交場合是不合時宜的……但一邊說著這樣的話,傳統手表企業也在一邊布局“智能手表”。比如Swatch集團正在準備推出具有支付功能的智能手表,萬寶龍已推出智能表帶e-Strap,泰格豪雅也將于今年發布智能手表,IWC正計劃推出可以融合機械手表和物聯網技術的“IWC Connect”產品,百年靈已發布具備“智能交換功能”并配有手機APP的B55 CONNECTED腕表……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后手表時代,“智能化”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喜歡傳統機械手表的消費者還是有的,相信誰也不愿意休假的時候還戴著一個老板隨時可以找到你的智能手表。喜歡傳統手表的消費者會懂得欣賞機械裝置生產過程打磨機芯的那份細致、機械設計的巧妙、表盤上琺瑯或珠寶的精致,像愛護一件藝術品一樣去愛自己的手表。所以,傳統手表品牌仍然有生存的空間,但必須在三方面做得更好。
一是功能性。比如防水防磁、耐摔耐劃等,這些都是智能手表的硬傷,專注做好自己優勢的功能才有市場機會。比如勞力士中十分受國人喜愛的“潛航者”系列在防水性能上十分出眾,精準耐用,其鋼材用料甚至不比貴金屬差,所以便有了“一勞永逸”的美譽度。
二是藝術性。所謂的智能手表“品味”不足也正是因為其缺乏藝術鑒賞的價值。蘋果雖然在設計方面出類拔萃,但在藝術性方面,外觀設計也僅僅是一個小環節。機械設計、機芯打磨、表盤裝飾等都是很考驗功夫的。傳統手表就應該是一件藝術品,如卡地亞的珠寶鑲嵌、雅克德羅的機械小鳥三問。近幾年在巴塞爾表展出現的國產獨立制表人品牌“孔氏”則專注在琺瑯表上,在瓷胎掐絲、微繪琺瑯方面都已經達到頂尖水平。只有專注自己的優勢細分領域,才有可能成功。
三是故事性。日本西鐵城手表在上世紀50年代推出防震手表之后苦于銷量不濟,便在高樓和直升機中扔下手表,以證明其防震功能,從此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定是一個口碑傳播的時代,有故事的品牌才能擁有粉絲。
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傳統”有時在新時代浪潮面前容易變得岌岌可危,就如手機替代固定電話、數碼相機替代膠卷相機一樣勢不可擋,但還是有一些東西是“智能化浪潮”所不可替代的。傳統的工藝、技術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歷史故事都是可以代代相傳的,也正是這些支撐著一些傳統手表品牌走過了幾個世紀,傳承了幾代人,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