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忍清



山西省右玉縣,地處晉西北,歷史上多歸大同市管轄。清代曾設朔平府,府縣同治。1993年劃歸朔州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和林格爾和涼城兩縣毗鄰。走進右玉,到處是山,到處是古城堡、烽火臺,到處是蜿蜒起伏的古長城,不由得讓你想到楊家將、雁門關,但右玉最出名的,要數殺虎口和麻家將。
殺虎口,東西與長城相連,南北處晉蒙省界,歷史上久負盛名。自春秋戰國起,殺虎口稱作參合口。唐朝名為白狼關,宋朝稱啞狼關,明朝叫殺胡口;及至清代,康熙帝御駕西征,殲滅噶爾丹主力后,經殺胡口凱旋,為了安撫西北少數民族,才將“胡”改為“虎”。一字之改,雖然象征著從戰爭到和平,但作為勝者、王者,康熙帝依然不忘為這座歷史名關和他的大清王朝,平添了一股子咄咄逼人的殺氣和威嚴。此后,就一直叫作殺虎口了——其實,這里從來沒有虎。
歷史上的北方民族入侵,或攻入山西中部,或東出太行、南下中原,殺虎口都是必經之路。而歷代王朝征戰,出兵殺虎口,最是一條捷徑。所以,自古以來,殺虎口乃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都派重兵防守。
明代中晚期之后,中原與蒙古的沖突逐漸緩和,邊關貿易復興。殺虎口從一個軍事重鎮開始轉型為商貿中心,殺虎口的經濟地位逐漸凸顯。在殺虎口及周邊各堡,出現了商賈云集、店鋪林立的繁榮景象,晉商的很多商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走西口”。清代聲名顯赫的“大盛魁”就發跡于殺虎口,其員工高達六七千人,駱駝也有兩萬多峰。可見當時的晉商,既有經濟實力,也有精明頭腦。
你想不到,殺虎口這樣一個史上十分重要的關城邊防要地,當年卻是由很多回族官兵鎮守的。你還想不到,離殺虎口十公里的右衛城內,有一座與戍邊回民官兵息息相關的五百歲的清真古寺。在殺虎口至大同不足一百公里的邊塞上,回民官兵曾同時守護著大同、右衛、麻回閣三座清真寺。你更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些號稱“麻家軍”的戍邊官兵們,四百年前,跟隨回族大將軍、南北御倭總兵官麻貴,奉旨進入朝鮮,與日寇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這段歷史和功績,分別記載于中日朝韓四國的史冊之中。
麻氏家族與麻貴
據《右玉文化圖志》記載,右玉現在居住著漢、滿、蒙、回、藏、苗、彝、畬八個民族,其中回族有麻、甄、馬、楊、于等姓氏,總共不足百人。其中有的在右玉已有二十余代,特別是以明代著名將領麻貴為代表的麻氏家族,現在人口也不多。麻氏家族在明代是回族中的望族和大家族,其代表人物麻貴官至右都督,與遼寧鐵嶺李成梁并為明朝名將,號稱“東李西麻”。
麻貴(1538-1616),字崇秩,別號西泉,山西大同右玉人,回族,出身軍人世家。麻貴的父親麻祿,明嘉靖年間擔任大同參將。麻貴長兄麻錦,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升任大同參將,明萬歷初年升任總兵官,先在山西,不久即改鎮宣府。麻貴二哥麻富,別號東泉,延州總兵,二十六歲時在戰場上陣亡,其妻王氏封一品誥命夫人。加上麻貴的子侄輩麻承詔、麻承訓、麻承宣、麻承宗、麻承勛、麻承光,孫輩麻旹、麻岌、麻巖、麻巍、麻巋、麻嵵、麻嵂、麻崑、麻岢、麻嵐、麻崳,曾孫輩麻振揚、麻胤麟、麻胤俊、麻胤杰,以及更晚的麻忠、麻國柱等三十多人,歷有九代,時間跨越明清兩朝二百余年,皆為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職,軍功顯赫。
在其祖籍右衛城內,有“兄弟名帥坊”、“都督坊”、“四代一品坊”、“父子元戎坊”、“五代一品坊”、“忠節雙全坊”、“鎮海五戎坊”、“忠孝節勇坊”八個牌樓(坊),都是明朝廷敕建。其中的“鎮海五戎坊”為清朝廷改制。
麻家將的作戰范圍主要在外長城一線,山西雁北、陜西、遼陽、寧夏、朝鮮等地。明朝的雁北長城一線,并非宋朝楊家將鎮守的雁門關長城一線,而是指殺虎口至大同及往東一段,北距雁門關約一百三十公里,明朝疆域已經北擴。麻家將的作戰對象主要是蒙古瓦剌、韃靼、哱拜、李自成闖軍、后金(清)以及日本軍等。
麻氏家族祖上究竟來自何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甘肅,一說是浙江紹興。紹興的依據是明朝從洪武年間就遭受倭寇侵犯,1369年起,明朝政府就派軍抵抗,并在山東至福建沿海修建軍事據點,防御倭寇。那時起,麻氏家族就已是一支抗倭軍隊。為了防止和打擊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麻家軍奉旨駐守邊疆重鎮大同,而麻氏家族也就隨軍遷徙到山西大同右衛,但這并無確切的考證。
有人認為,麻家祖籍祁山上谷,即甘肅省祁連山地區,家族善養戰馬。明正德年間,邊關吃緊,朝廷命禮部主事麻璋回鄉專門牧養戰馬,并官封太仆卿。麻璋即招本家兄弟麻全為恩軍。麻全熟悉馬性,牧養調教之技獨一無二,日后得以升遷,開啟麻家數代輝煌。麻全即麻貴之曾祖父。
只有一點是一致的,麻家是回族,其祖上就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麻氏家族對于其駐防轄區內清真寺的建立、擴建和修葺,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捐助。從大同清真寺和右衛清真寺的碑文石刻中均可以看出。另有麻回閣清真寺,一說是女寺,一說是麻氏家族禮拜寺,位于麻氏家族居住區。大同清真寺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禮拜寺碑記有銘》中記載,共有二十二姓、二百二十八人捐助,其中麻姓三十三人。明崇禎元年(1628年)《重修大同右衛城禮拜寺碑記》記載,捐助者有十一姓,共一百二十一人,其中麻姓五十八人(與大同清真寺碑記中麻姓人名并不重復)。
麻氏家族的組成還有另一成分,一些依附麻氏將領的家丁、親兵中有一部分人隨從姓麻,還有一些麻氏家族認領的義子、養子、從子等,如大同總兵官麻承恩,就是麻貴從子。古代戰爭時期,軍事家族“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需要依賴親情關系共擔風險,化解危機,危急時刻要舍身相救。這樣做可以保護麻家將有生力量,降低戰場風險,同時也擴大了麻氏家族軍事實力,壯大了麻家軍隊伍。四百年后的今天,在呼和浩特的麻姓回民中,就有人認可祖上是隨姓了麻姓,而并非純正的麻氏后裔。
由于麻氏家族的歷史定位,由于明清兩朝的日后更替,麻氏家族也就同樣難免興衰存亡這一歷史規律。如今在右玉,麻姓人已不多,反倒是外地有歷史上流亡過去的麻姓人家,大同、呼和浩特市都有,甚至韓國也有一支。
麻氏家族在右玉的墳地有三處,麻貴的墓就在右玉。麻氏家族的墓碑和碑記,有不少如今存放在右玉博物館。正是這些碑記,揭開了一些被塵封的歷史,同時也使很多猜測得以證實。
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了嚴厲的邊禁政策,即禁止與蒙古族通貢互市,實行物資禁運和經濟封鎖,嚴厲打擊韃靼對抗明王朝的挑釁行為,以使其陷入困苦不堪、極度貧乏的艱難境地。從1541年至1570年的三十年里,女不染織、男不耕種的蒙古族只好為茶布糧食等基本生活物資進行大肆搶掠,致使長城沿線戰事不斷,蒙漢人民盡皆遭殃。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俺達汗為首的韃靼突然出兵,攻破了殺虎口,包圍了右衛城,右衛守將王德不幸戰死。麻貴的父親麻祿與正在家中休養的尚將軍挺身而出,率領麻氏家族及全城兵民,一起死守右衛城,誓與右衛城池共存亡。從軍不久的麻貴和任千總的哥哥麻錦也參加了戰斗,麻貴父子不僅驍勇善戰,還把家中存糧分給官兵和百姓,鼓舞士氣,共渡難關。
右衛守衛戰,內缺糧草,外無救兵。城內百姓“拆房當柴,煮革充饑,捕捉麻雀、老鼠為食”,十多次出現險情,差點破城。這還不說,自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事變”以來,明軍數十萬大軍被蒙古瓦剌殲滅。明英宗朱祁鎮被擄,這給明王朝和戍邊官兵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遇敵畏戰,士氣低落,常常一觸即敗,不戰而逃,堂堂大明,近一百年難以重振雄風。而右衛守衛戰,麻家父子與尚將軍齊心合力,奮勇殺敵,以少戰多,誓死不降。堅持長達六個月以后,才等到京師、大同兩路大軍救援解圍,逼迫俺達汗沮喪退兵,使右衛免遭了一場殺戮和搶掠。
右衛一戰,給年輕的麻貴留下深刻印象。麻貴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責任大于天。他的身后,有一城百姓,有自家老小,有守城的官兵,還有一座清真寺。一旦城破,必然是生靈涂炭。所以,這守衛戰,既要勇猛殺敵,又要減少傷亡,保存實力;既要守得穩固,又不能死磕硬拼。正如尚將軍一樣,雖然被敵人圍了一個里三層外三層,卻還要伺機沖出城去,去搶敵人一把,把哱拜的女婿和孫子俘虜回來,成為迫敵退兵的一個砝碼。這些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以攻為守、以逸待勞的作戰方法,影響了麻貴的一生。
右衛守衛戰的勝利,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杰出的衛城戰例,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明朝士氣,影響極大,所以皇帝特敕在右衛建立牌坊,以示紀念。對于麻貴來說,這是一場拒敵于城門之下的保家之戰。他沒有想到,四十年后,一場御敵于國門之外的衛國戰爭在等著他。麻家父子的表現受到朝廷關注,從此麻家父子開始走向明代中晚期的戰爭前臺;而麻貴,則成為這個時代守衛大明江山社稷的中流砥柱。
明萬歷初年,麻貴升至大同鎮副總兵,明萬歷十年(1582年)麻貴任寧夏總兵官,不久又調任大同總兵官,負責京師西北方向的防務重任。麻貴所帶的麻家軍,是明朝的邊防軍,也是明朝的精銳部隊,部下多宣府、大同家丁,以蒙古族、回族為主,是一支彪悍的、能征善戰的軍隊,因此被稱作“達兵”。麻氏兄弟治軍嚴整,愛護蒙漢百姓不被擾害,維持正常通貢互市,因此所轄防區局面安定。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蒙古族副總兵哱拜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云和土文勇等人挑起叛亂。他們燒公署,奪符印,發放錢帑,釋放囚犯,自封總兵、副總兵,盤踞寧夏,還宰牲結盟,接連攻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洲等城,勢力越發強大,震動京城,朝廷派去的軍隊久攻不下,就連“東李西麻”的李成梁長子遼東總兵李如松也是“師無成功”。
危急時刻,皇上想到了麻貴,因麻貴的名聲很大,素以驍勇著稱,可以說在當時已是名震朝野。明廷讓麻貴以副將名義星夜奔赴寧夏,協作李如松一同平叛。麻貴率兵趕到寧夏,立即投入戰斗,與敵激戰。李如松又與麻貴合力,斷絕蒙古各部對寧夏變軍的支援。經過半年奮戰,寧夏之亂平息,哱拜全家自盡。由于麻貴平叛功高,又被任命為延綏總兵官。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7月,蒙古卜失兔準備進攻麻貴鎮守的三邊,麻貴趁敵不備,奇襲敵軍老巢,連連大捷。此時恰逢塞外敵人輾轉掠奪,到達下馬關。當時的寧夏總兵蕭如薰抵擋不住,十萬火急情況下,總督葉夢熊令麻貴火速增援,麻貴領兵連戰麗馬臺、薛家洼等地,與敵奮力搏殺,除戰勝敵人外,還繳獲了一萬多頭牲畜及大量物產。萬歷皇帝聞報后大喜,專門為此祭告祖廟、宣揚大捷,提升麻貴,世代蔭封。
第二年,卜失兔又來進犯明朝邊塞,大肆掠奪,危急之下,麻貴帶一萬五千人,分三路,馬不出聲,急行軍六十里,趕到作戰地點。由于出兵神速,敵人未及提防,明軍大勝。麻貴再次被提升官階。
明朝史上,麻貴作戰無數,被譽為百戰百勝之將,實屬少見,麻貴所鎮邊防,敵人聞風喪膽。及至麻貴入朝抗倭回國以后,雖年老,仍奉命鎮守遼東。從遼東到山西,從陜西到寧夏,麻貴威震敵膽,邊防穩固。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削平”群雄,統一了全國,自以為兵多將廣,實力雄厚,隨即野心大發,妄圖占領朝鮮,繼而侵略大明。于是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帶兵十五萬、戰船數百艘,經對馬海峽攻陷釜山、王京,進據平壤。朝鮮十多萬兵馬,不戰自敗,潰不成軍。國王帶領大臣們望風而逃,一直到鴨綠江邊才停下來,忙不迭地向明朝連連求救。
此時的明王朝,尚不清楚朝鮮戰事原委,派游擊將軍史儒帶千余人過江偵察,卻兵敗平壤,史儒戰死。后又派副總兵祖承訓率三千精兵救援,也全軍覆沒,這才知道日軍來者不善。神宗決定增派兵力,任命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明晚期著名將領“東李西麻”中的李如松任總兵官出戰,史稱“壬辰之戰”。
李如松發兵圍攻平壤,日軍用大炮、弓箭頑強抵抗,十分慘烈。戰斗中,明將吳惟忠中彈,仍大呼砍殺。李如松胯下戰馬被炮彈打死,換馬再戰;掉入溝里邊,還是指揮殺敵不止。明軍勇猛頑強,日軍難以抵擋,乘夜逃跑,平壤會戰取得勝利。李如松與朝鮮軍又并肩收復開城等地,向王京進攻。
此時的李如松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有些輕敵,軍情誤判,在未查清敵情的情況下,只帶三千兵馬,唐突向前突擊,陷入三萬敵人的層層包圍之中。幸虧部下拼死抵抗,才保護李如松突出重圍,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