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成員到芳村做了調查,認為應該給農民種植自主權,否則農民就不能發揮生產積極性。后來,市委實施了三放開:“放開任務,放開價格,放開流通渠道”。芳村最先放開河鮮、蔬菜、塘魚價格,此時正值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魚、水果等價格陸續放開。到放開豬肉價格時,政府采用補貼方式,把市民因價格上漲造成的損失補回一些。
1984年11月,廣州蔬菜價格全面放開,價格上浮,加上天氣影響,菜價上漲較大。市民情緒波動,反響強烈。有人說怪話:“形勢大好,白菜三毛(原來五分錢一斤)。”有人甚至寫信給中央,震動中南海。中央領導曾親自打電話來廣東詢問情況。但長痛不如短痛,廣東和廣州不顧“陣痛”,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成功實現了價格“闖關”。經過一段時間放開價格之后,價值規律發揮了杠桿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副產品普遍增多,價格逐步回落,并日趨穩定,不僅農民增加了收入,市民也得到實惠。廣東價格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全國反響很大。廣州在改革中充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從農副產品價格改革起步,廣東逐步放開日用品、工業產品價格,調整了很多不合理的商品價格和收費,為在全國最早進行物價闖關奠定了基礎。
(選自《價格闖關錄:1978至1992年廣東價格改革》,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