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
5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電信日。對于中國億萬網民而言,今年的電信日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實惠”的電信日,因為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15日,三大電信運營商同時公布了“降費提速”新方案。動作較快的北京聯通已經宣布自17日開始,啟動第四次免費寬帶提速。
點評:雖然方案不乏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或交易等亮點,且三大運營商都有了降低資費的具體目標和措施,但是,從公眾對新方案的評價來看,似乎得分并不高,諸如“換湯不換藥”、“誠意不足”等評價仍占據上風。
面對三大運營商提出的提速降費方案,在給予肯定和認可的同時,更希望看到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和轉變,也就是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提速也好,降費也罷,服務也行,都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要,拿出更為具體、詳細、具有可操作性明確的時間表。同時,要與消費者保持平等地位,尤其不要在運營過程中,過多使用諸如套餐這樣看似給消費者“實惠”、實際卻常設陷阱的所謂服務。輿論和公眾之所以對此次方案不滿意,很大程度上也與三大運營商平時的不誠信有關,導致提速降費的誠意受到質疑。
要實現這樣的轉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大改革力度,創造有利于企業作出實質性轉變的市場環境。其中,打破壟斷,降低市場進入門檻,讓非公有制資本進入通信領域,注入更多市場元素,是最核心的問題。
5萬元
隨著社會組織發展進程加快,現有法律法規已與實踐嚴重脫節,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希望通過特區立法權制定一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社會組織發展趨勢的地方法律,5月10日深圳發出“英雄帖”,獎勵5萬元征集優秀草案文本。
點評:與以往將預先制定好的條例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進行立法聽證不同,深圳懸賞征集草案之舉,直接把草案起草也交給了社會,不僅使民主立法延伸到立法源頭,也有助于集中民智、體現民意,點中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的要害。
深圳此次欲制定的地方法規是《深圳經濟特區社會組織條例》,民政部并無上位法可供參考制定本地版,屬先行先試。深圳具有《立法法》授權,對探索性地對社會組織監管立法,并無不可。只是社會組織監管涉及部門眾多。根據去年深圳市委辦、市府辦轉發的《關于構建社會組織綜合監管體制的意見》規定,對社會組織的監管涉及社工委、民政、公安、市場監管、財政、審計、國稅、地稅、外事(港澳辦)、臺辦等多個部門職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讓人民意志從立法草案階段就得到體現,那么部門利益就會甚囂塵上。盡管按照立法程序,立法草案還會向社會征求意見、召開聽證會等,草案并非最終出臺的法律、法規,但是要從已經有條例雛形的草案中,把部門利益從中完全剔除也不太現實。
當前,深圳征集條例草案尚處于起步階段,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實踐檢驗。不過,重獎之下必有勇夫,有理由相信由不同身份、不同知識結構的人起草的草案會相繼集中到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希望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不僅要對優秀文本重獎,對于未獲獎的草案文本也應有相應反饋,以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激發關注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他省市也應密切關注深圳此次立法進程,從中汲取破除部門利益法律化的立法養分,進一步促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3-5年
2012年,大學生許濤為救患病的父親在微博募捐,并以人格作擔保承諾3-5年內還款。時隔3年,許濤開始踐諾,并附上了利息。這樣的誠信之心、感恩之情,不僅讓當年的愛心捐助有了美好續篇,更閃現出美德的光芒。
點評:所謂的一諾千金,大抵如此吧!其實就事情本身來說并不大,許多曾經捐助的愛心人士早已將此事忘記,即便不還也不會遭遇太多苛責,但許濤既沒有打悲情牌,也沒有犧牲尊嚴,更沒有強捐逼捐,而像是基于一種平等關系、帶有契約性質的籌款“合同”。從承諾到踐諾,可以看清一個人的品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敢拿“人格”作擔保,又有多少人拿“人格”當回事?許濤的故事發生在社交平臺上,而且是在陌生人之間,這種用行動踐行諾言、捍衛“人格”的舉動更加難能可貴。
在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中,在個體層面上亦有“誠信”這一核心價值。在實踐中,各行各業也在強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但現狀是還有許多人不講誠信、不重承諾,功利主義比較盛行。就拿募捐來說,網絡上不僅充斥著大量騙局,還有許多心口不一的公開表態,有的受捐者更是攜款隱遁。在這些人眼中,金錢永遠是第一位的,其他什么都可以出賣,什么誠信、什么尊嚴、什么人格,通通都是些不值錢的東西。
與此還款事件相對的是,社會上還有許多克扣農民工工資,甚至不兌現、毆打農民工的老板,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個社會上存在著不少不守信的人,所以才凸顯出許濤的可貴。許濤在回答記者“為什么會堅持還款”的問題時,用了“人之本心,僅此而已”八個字來作答。語言極為簡練,但力量強勁。
第四次
近日,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提出到2020 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
點評:中國的水環境問題,既有水污染問題也有水傷害問題,既有水枯竭問題也有水錯亂問題。“水十條”要治,就得全面施治。
“水十條”出來的時候,北京“樂水行”的志愿者正在發起“十大臭河評比”。他們發現,近些年來,再漂亮的城市都能發現臭水溝。在擴張的城市化節奏中,盡管很多城區區域污水被引到了處理廠,可那些從鄉村演變而成的新城鎮的臭水溝尤其明顯。水環境怎么就這么難治?
有人的地方就有臭水。而當下國內城市的下水道并不發達,有些城市有大量土地用來修建商業地產小區、工業園區,卻沒有土地建污水處理廠;有大量的錢用來蓋各種豪華的大樓,卻沒有錢鋪設污水收集的管網。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一直滯后于城市的擴張速度,污染也就成了負反饋。水難治,另一個問題是工業污水太猖獗。之前某地就被曝光把工業廢水通過暗管排放到騰格里沙漠里。這濃縮了工業污水難得到治理的關鍵原因:一是企業不肯按行業標準來排放。二是某些地方部門對企業的袒護。三是公眾的抗污訴求被當成無理取鬧的維穩習性。
而今“水十條”已為水問題治理設立了不少硬杠杠,也明確了城市消除黑水溝等的時間表,而這種治理加碼,必須建立在針對性施治的基礎上,只有邁過水治理的難關,這水治理前景才大為可期。
14年
“黃岡牌”教輔,在全國各地書店里還隨處可見,站在教輔產業鏈源頭一端的黃岡中學的教育“神話”,卻已宣告破滅。已14年未出過省狀元,未在國際奧賽上拿過獎,不再擁有超高升學率和競賽獲獎率,校園大了幾倍,但優質生源稀釋、師資流失。
點評:有關黃岡中學現狀的新聞注定會撥動我們的回憶,也撥動一個對于高考、狀元乃至所有教育問題高度敏感和焦慮的社會的神經。就像今天很多人都知道衡水中學一樣,十幾二十年前,全國參加高考的學生們大抵也都知道黃岡,一座位于鄂東大別山區的中學,因為培養了多屆湖北省的高考狀元、奧賽獲獎者和清華北大等名校學生而讓人趨之若鶩。大多數學生并不能跨省跨地親去“神校”受教,但至少,你得聽聽黃岡經驗,買買黃岡教輔,做做滿世界散發的“黃岡密卷”。
昨天的黃岡,今天的衡水,乃至許多省級地區級“高考神校”,在教育模式上很難看出有什么進化與不同。幾乎一樣,都是集中優秀生源,進行強化學習、題海訓練,加上骨干教師的猜題術、應試套路,“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幫”,當答題已訓練成條件反射的動作,標準答案已滾瓜爛熟到自動書寫,更多學生就得以通過高考進入名校,鑄起名校神話。
如果單論狀元出產率,也許黃岡中學已不再神奇。但對于這所所謂“走下神壇”的名校,我們究竟是應該報以嘆息,還是歡呼?在教育改革全面展開的今天,在特色辦學、素質教育越來越深入人心的當下,仍用高考狀元來充當“名校”門臉,是否才是不合時宜的舉動?而且,從一國教育發展的角度看,對于這樣的“神話”,我們也許還應該追問,經過神校高強度應試訓練而進入名校的孩子中間,有多少人在日后的成才道路上,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和豐沛的創造活力?
沒出狀元但依然每年有七八百名“一本”上線畢業生的黃岡中學,其實說不上“淪落”。倒是當地政府的“振興品牌計劃”更令人擔憂。振興者,不過是制定“一本上線率提高1個百分點,考取清華、北大人數突破25人”等指標,然后使用行政、財政辦法,制造神話。
高中并非義務教育,“神校”也該是民間自議,可有不可推。不論是在還有成片欠發達地區的湖北或是生源大省河北,政府真正要花精力做的,是抬高整個地區教育水平的底部,踏實搞好教育公平和均衡,讓更多孩子因教育成長為健康合格的國民,而不是制造超級神校、多爭幾個北大清華名額來長臉面。如果仍慣用“GDP”式的指標來看教育、管教育、膜拜“神校”,教育改革之路,創新強國之求,恐怕都會是舍本逐末,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