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當我們在公園、野外叢林中漫步時,時常會與一棵棵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樹不期而遇。也許起初吸引你的是它們那高大的身軀,如果你想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那樹齡便是首先需要了解的內容。
古樹也有“身份證”
古樹的樹齡通常都在百年以上,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每棵飽經歲月洗禮的古樹都包含著氣候、水文、生態等眾多演化信息,具有極高的經濟、歷史、科學、文化和生態價值,是我們探索自然奧秘的重要依據。為保護古樹名木,專業的研究人員會對古樹進行詳細的調查、鑒定、定級、登記和編號工作,為古樹制定專門的“身份證”,標明樹名、特色及樹齡等信息,制定古樹保護策略。
在古樹的“身份信息”中,樹齡鑒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可通過多種方法確定。
樹木年復一年的生長會產生年輪。一般情況下,樹齡和樹木的年輪是對應的,所以依據年輪的數目便可推斷出樹木的年齡。
生長錐測定法是一種利用年輪確定樹齡的方法,它利用一個“T”字形的取樣工具進行樹木樣本的取樣。取樣過程中,
將生長錐細細的錐筒穿進樹皮,
向內旋轉穿過樹心,再將探取桿插入筒中取出帶有年輪的木條標本。取出的木條標本經過打磨處理后,利用放大鏡觀察年輪分界線便可確定樹齡。
生長錐測定法的整個過程猶如一次微創手術,不需要砍斷樹木就可以獲得樹木的年輪。但從保護古樹的角度出發,這種方法不可避免地會對古樹造成損傷,對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古樹并不適用。
為避免在樹齡鑒定過程中造成損傷,訪談法和文獻法是最為常見的社會調查方法,常被用來對樹齡進行最原始的判定。
訪談法通過走訪當地的老人來獲取一些關于古樹的資料,粗略推測樹齡。文獻法利用地方歷史文獻資料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文字記載輔助確定樹齡。訪談法和文獻法簡單易行,但測定結果與個人分析處理文獻數據的水平和能力密切相關,同時也易受文獻記載精確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這兩種社會調查方法遠沒有理論上的那么簡單。
14C年齡測定法
14C的半衰周期長達5730年,14C年齡測定法十分適用于樹齡較大的古樹樹齡的測定。活的生物體會與大氣之間進行氣體交換,使體內放射性同位素14C與穩定同位素12C的比例維持相對的平衡狀態,而當生物體死亡后,生物體內的14C便會由于衰變不斷減少。死亡的樹木樣本我們可以直接取樣,用該方法測定樹齡,而對于活體樣本的測定,測量人員則需從古樹上選取早期形成的主干部位作為樣本,進而通過測量樹木樣本中的14C含量,來估計它的年齡。
實地勘測法
除了著眼于樹木本身,也可以通過古樹生長的周邊壞境來確定樹齡,這也不失為一種另辟蹊徑的好方法。實地勘測法必須要在深入了解氣候、水文、土壤等地理背景知識的基礎上,依據古樹的生長狀況、形態特征、外觀老化程度、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相關專業測試結果,對樹齡作出綜合性的、專業的分析。實地勘測法對古樹無損傷,但操作精度卻與測試者的經驗及熟練程度密切相關。
古樹名木的保護是一件持續長久的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出現了一些新興的方法。心電圖分析法利用帶有探頭的探測儀對樹齡進行測定。測定過程中,將儀器探頭連至樹身,在探測儀的電子設備上便可以觀察到像“心電圖”一樣上下起伏的曲線。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這些曲線,再輔以科學的分析方法就可以確定樹齡。CT掃描法則通過掃描儀器對樹干圈進行三維 CT掃描,從而獲得樹木的截面圖像,最后依據截面的年輪數目便可對樹齡進行鑒定。 CT掃描法雖然不會給樹木帶來像年輪測定那樣的損傷,但掃描過程中的射線也會給樹木生長帶來潛在的損害。
此外,還有古樹研究專家利用樹齡信息會在樹葉基因中有所體現的特征進行樹齡鑒定。他們對搜集的樹葉樣品進行基因鏈長短、基因排序的研究和分析,再通過與數據庫中該樹種的樹齡基因模型和曲線進行對比,便可初步判定樹齡。
新方法能否獨當一面還有待考證,但無疑會為科學鑒定樹齡帶來新的希望。
樹齡鑒定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鑒定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要因地制宜,選擇最為合理的鑒定方法。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將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結合,利用系統的鑒定方法才能使鑒定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