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妍 趙建
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行風熱線》節目是由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和呼倫貝爾市政府糾風辦聯合主辦,它以廣播特有的優勢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方式,開創了輿論監督全新的新聞深度報道模式。它的出現,激發了群眾參與行風建設與作風轉變的熱情,催生了一批民生、熱線理政節目,成為呼倫貝爾市民心目中的“民主線、連心橋、服務處、監督崗”,在輿論監督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輿論監督節目當中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影響最廣泛深遠的新聞欄目。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行風熱線》節目開辦以來,為政風行風建設及輿論監督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功的經驗有很多,其中,做好“四平”值得同類型輿論監督類節目的借鑒。
一、地位平等
《行風熱線》要有一個平視的視線去真誠的對話和溝通,這體現在主持人和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平等地位,采訪對象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平等地位。在節目中官稱、名氣、職務都不是仰視的理由,在記者的眼中都應該只是一個名稱,無論作為《行風熱線》主持人、記者應當成為百姓的代言人,用平民視線、平等的眼光、平視的角度去觀察社會思考問題。
節目運行過程中,記者與受訪者地位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過于謙卑,怕得罪人做老好人,見到職務高、官大的采訪對象時畢恭畢敬,這樣的表現容易“失態”。主持人和記者采訪時代表的并不是他個人,而是媒體。地位不平等的另一種表現,是記者高高在上,趾高氣揚,把自己當成所謂的“無冕之王”,對采訪對象指指點點、頤指氣使。這樣一種工作作風,有損媒體及記者自身的形象。
如果說,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就很可能影響到采訪的正常進行,也會影響到輿論監督節目的客觀性、公正性。作為一檔輿論監督節目能否賦予聽眾與嘉賓之間平等的話語權是關鍵。例如:《行風熱線》有一期節目對話民政部門,一聽眾因其親屬在救助站死亡一事非常憤懣,帶著情緒撥打熱線與嘉賓發生口角爭執,這時媒體就要及時給雙方以平等的說話交流溝通解釋的機會,將誤會說開,也就是說在直播中一旦發生矛盾、沖突、糾紛時,主持人力戒一家之言,否則廣大群眾將失去判斷客觀事實的標準,被表象誤導。
二、心態平靜
《行風熱線》節目每天接待的群眾都是帶著各種問題不斷訴求的普通老百姓,很多百姓都是帶著情緒參與節目,因此主持人更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尤其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時,主持人更應該冷靜觀察、客觀公正、沉著應對,不能僅憑個人的喜好和感情用事,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也為輿論監督類節目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無論遇到什么焦點問題,哪類選題。都能有條不紊地敘事,有章有法地編輯,無任何浮躁之氣。
作為輿論監督類節目,很多受訪單位很排斥,面對受訪對象的態度,一些新聞從業者也會表現出兩種態度:一是當采訪對象不配合,甚至拒絕采訪時,記者就會惱羞成怒;另一種則是面對群眾投訴,采訪對象企圖掩蓋某種真實情況而對記者阿諛奉承乃至利益誘惑時,少數記者違背原則、忘乎所以,飄飄然,打保票。以上兩種情況都要極力避免,前一種心態會導致采訪難以順利進行下去,后一種心態則已經與記者的身份與職業道德要求相去甚遠。
三、語言平實
作為《行風熱線》節目主持人該是一種“綠色食品”,少表演、少模仿、少有心計的設計,表現本我。每期節目中我要投入自己真正的感情,關注百姓的安危冷暖,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主持《行風熱線》的經歷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人心換人心,五兩換半斤。而有時換的不止半斤。你想著老百姓,老百姓也處處想著國家和集體。老百姓是通情達理的,他們的要求也是不高的。你盡心盡力幫他解決了問題,甚至只部分解決,或是當面解釋清楚,他們就十分滿足了。
除了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要平時外,輿論報道也應做到不添油加醋,用事實說話,不能文過飾非。有些記者為了加強輿論監督報道的“戰斗性”,評論上加一些偏重詞匯,或者使用了過激的言辭,由此產生不必要的新聞官司,這樣的事例也不少見。還有一些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夸大事情,這不僅不利于事情本身的解決,還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并有可能使事情向壞的方向發展,導致脫離了輿論監督的初衷。因此,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對《行風熱線》節目做出規定,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唯實維真,態度不卑不亢。輿論監督類節目要有較高的理性含量,樸實無華的語言往往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四、技巧平衡
《行風熱線》節目要體現出輿論監督特色,就要保持一定數量的批評報道。但如果期期都在揭露問題,揭露社會丑露現象,社會效果不一定好。因此,在客觀真實報道的前提下,還要保持一定比例的中性報道和行風建設方面的正面典型宣傳。保持輿論監督類節目的動態平衡,在節目的報道安排上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藝術。
《行風熱線》節目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并不僅僅把聽眾的投訴作為節目的唯一素材依據,否則,批評性報道將會集中的反映在節目中。一期節目中要注意正、反兩方面結合。另外也要平衡各一地區(行業)批評性報答的比例,如一期報道不能過多的都是關注一個地區(行業)的投訴,某一地區播出影響較大的批評性報道后,往往再尋找這一地區(行業)正面或中性的線索選題。
輿論監督節目要在在感性事實和理性認識二者結合上把握好度,沒有新聞事實的理性不是新聞報道,而是理論文章。因此,在“述”和“評”的比例上,也要掌握好分寸,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都會影響節目的播出效果。
作為輿論監督報道的從業者,最忌諱的是感情用事,一邊倒,說黑全是黑、說壞全是壞,以偏概全,在沒有深入調查前要留有余地,不把話說滿,要具備冷靜的、辨證的、全面的思維方式和視角的能力。運用技巧平衡手法并不會影響主持人、記者的風格,贊成什么、反對什么的傾向性依然可以恰當表現,不影響輿論監督節目扶正祛邪、抑惡揚善的功能,相反,可以相得益彰。
作為《行風節目》主持人、記者要敢于監督,要善于監督,揭露社會的陰暗面。這需要的是勇氣,也是技巧和藝術。勇氣雖然重要,但不能盲目熱情去做輿論監督,而是要多從選題取材、文章構造、遣詞造句、角度時機、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與研究,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發展作為輿論監督節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要我們做好以上的“四平”,輿論監督節目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