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曉斯
哈庸凡參加隨棗會戰的兩件史料
● 哈曉斯
1938年10月下旬,侵華日軍占領武漢后,為鞏固和擴大外圍,掃除平漢路及武漢的威脅,遂遣重兵西進,企圖掠侵隨縣、棗陽,進窺鄂北門戶襄樊,一舉圍殲第五戰區 (盧溝橋事變后,應戰爭形勢,國民政府劃分的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所轄范圍為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主力部隊。1939年5月間,中方統帥部以李宗仁所轄第五戰區為主,組織指揮隨棗會戰,集合數十萬兵力阻擊日軍。隨棗會戰成為繼臺兒莊戰役后,中國軍隊正面阻擊日軍的又一場重大戰役。此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 “速戰速決”的幻夢,抗戰由此進入敵我相持階段,日軍陷入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泥淖。
哈庸凡,廣西桂林人。抗戰前發起組織 “風雨社”,創辦 《風雨》月刊。先后任《桂林日報》和 《廣西日報》外勤記者、采訪主任等職。1938年6月奉派抗日前線。與哈庸凡在隨棗會戰中相關的史料,一件是戰地通訊《再上鄂中戰場》, 記述了1939年8月初,國民黨陸軍八十四軍一八九師的一次軍事行動,重點描述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哈政訓員 (哈庸凡)率政訓室開展戰前政治工作,動員和組織民眾、游擊隊支援軍隊作戰的情形,全文近4000字,刊于1939年9月4日 《廣西日報》。作者吳全君,廣西龍州人,戰前曾任 《龍州日報》助理編輯,當時為一一零七團政訓室尉級政訓干事,于此次軍事行動前夕剛由一八九師的一一零五團調來。
另一件系隨棗會戰中一八九師戰史,題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收入時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編著之 《隨棗會戰紀要》,1939年10月由桂林前線出版社出版。
家父哈庸凡1938年6月由 《廣西日報》記者任上奉派前線,任國民黨陸軍八十四軍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科員,兼 《廣西日報》特派戰地記者。同年7月,取道漢口抵達鄂東廣濟一八九師駐地。后隨軍參加武漢保衛戰之廣濟與黃梅戰役。9月,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奉令從日軍手中奪回廣濟雙城驛,哈庸凡隨軍參戰,并采訪一八九師師長凌壓西和一一零七團團長王佐民,寫出戰地通訊 《大戰雙城驛》,寄回桂林在 《克敵周刊》上連載。
武漢失守前夕,一八九師經武勝關轉進隨縣馬坪港、淅河一帶,哈庸凡隨師政治部留守后方,由廣水南下至花園,向安陸、應城、京山一帶轉進,最后在鐘祥渡過漢水, 經荊門、宜城、襄陽,輾轉回到前線。這時馬坪港、淅河已經失守,一八九師撤至隨縣城郊設防。
1939年2月,哈庸凡奉派任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 (團長王佐民)代理政訓員。3月,第五戰區長官部政治部任命哈庸凡為少校政訓員,后轉任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隨一八九師參加第一、第二次隨棗會戰,直至 1941年 1月,一八九師轉戰至安徽六安駐地時,才經批準離開部隊,前往安徽戰時省會立煌。


隨棗會戰的戰場、戰壕
《再上鄂中戰場》記述的事件發生在1939年8月初,這時,隨棗會戰中敵我陣地爭奪戰已告結束,日軍倉皇退守戰前位置,但小規模的作戰始終未停。
從內容上看,這篇戰地通訊分為5個部分。首先,簡略說明一八九師在隨棗會戰中的作戰轉進路線: “我們這一團—— 一一零七團,在五六七三個月內,便由鄂東的隨縣,隨師轉進豫南的方城、鎮平、鄧縣,再到鄂北的老河口。又由老河口開拔到棗陽,至隨陽店、唐王店一帶警戒,最近才調回棗陽整編?!惫狗灿?0世紀50年代在 《我的自傳》 (手稿)中述及隨棗會戰時亦寫道: “(1939)五月,日寇突破七姑廟一七四師陣地,我跟著部隊由隨棗公路突圍北進,經河南鄧縣繞回湖北老河口,然后開赴棗陽整訓?!边@里回憶的一八九師作戰轉進路線與 《再上鄂中戰場》一致,只是沒有當時的記載那么具體。
其次, 《再上鄂中戰場》文中記述哈政訓員 (哈庸凡)在與團長王佐民商定本團轉進任務后,向作者轉述一八九師剛剛接到的緊急作戰任務。 “(哈政訓員)說著用鉛筆在一張紙上畫圖,將從王團長那里帶來的消息,詳細告我: ‘敵人現在以三四千的兵力,步、騎、炮聯合,由淮河店、萬家店猛攻高城。在那里被我們的友軍強烈抗擊之后,現在又將主力移到江家河以西地區,和我們某友軍激戰當中。同時,七姑廟、涼水溝各處,均發現敵步騎兵、坦克車及便衣隊活動。連帶隨縣淅河、馬坪,敵人在這方面大約有一萬兵力。照現在的判斷,這一路的敵人,是想沿隨棗公路西犯棗陽?,F在公路正面有XX師全部完備,本師就奉命開拔到公路以北協助那友軍側擊敵人,并且暫歸XX集團軍指揮,限明日五時飯罷開拔?!边@是一八九師在隨棗會戰整訓后的首次作戰任務,這里的XX集團軍系指國民黨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上將。據文中記述,一八九師所屬四團中除野戰補充團留原防地訓練外,其余三團均參加此次轉進作戰任務。一一零七團為師的右縱隊,一一零六團為左縱隊,一一零八團為師預備隊。
再次,作者從團政訓室干事的視野描寫了行軍的艱險。一則團政訓室公物,尤其是書籍較多,按規定只配一名運輸兵,如雇傭民伕,得政訓室自己花錢;二則時值酷暑,江漢流域天氣太熱,太陽高照,全團行軍掉隊達20人;三則整編后團的醫務人員減少,擔架床每連配置一副,十分緊張。行軍中本團一名士兵在擔架床上半路死去,據說是因為喝冷水引發的 “螞蝗痧”。
第四,是這篇戰地通訊的重點,消息描寫一一零七團戰前各項政治工作情形。當天一八九師急行軍45公里,于晚上6時抵達目的地隨縣唐王店。十分蹊蹺的是,當地的老鄉都跑光了。軍隊作戰需要給養,需要民力幫助運輸擔架,而民力如此空虛,將直接影響前線作戰。剛住下,哈庸凡就與政訓室人員商討對策,決定次日政訓室全體出動: “一方面找民眾談話,一方面切實訪問聯絡當地負責政事的聯保主任、保長、甲長們,以及附近游擊隊各部分?!蓖瑫r擬定先后兩個目標:第一步,先恢復市面商貿交易,解決軍隊急需的糧食供應難題;第一步解決之后,第二步則是組織民眾運輸隊和擔架隊。
緊接著,作者描述了次日隨哈庸凡到唐王店鎮上工作的情形。先聯絡了游擊部隊的一支政治工作隊,了解當地情況,建立聯系。隨后,拜訪唐王店鎮聯保主任蔡孟平,探詢民眾逃亡的原因。原來,部隊到達前一日友軍移防,民眾憑過去經驗,以為軍隊撤退后, 敵人必來,故紛紛逃往山上。同時鎮上游擊隊長也率眾進入山里,更是直接影響人心。經過溝通,聯保主任表示,一八九師原先駐扎過這里,老鄉們都熟悉,只要這個消息傳到山上,明天的 “熱集”(即墟日) 應該有八成老鄉會回來。蔡主任還答應兩件事:派人帶政訓室人員去山上宣傳;明日代辦本團軍糧。
下午3時,在回團部的路上,哈庸凡與大伙商議,配合當前軍民情況出宣傳壁報,擬定標語,同時計劃請回中心學校校長和教員,讓戰地的孩子們復課,努力使戰時民眾人心穩定。
最后,敘述戰時瞬息萬變,部隊當晚開拔,向前推進的情形。作者隨哈庸凡回到團部,方得知本師當晚行動計劃,將由北向南對西進之敵側擊,與公路南側友軍配合行動。一一零七團與一一零六團作為一八九師主力戰隊要以機動的戰術尋找敵人打擊,務必把敵人壓回隨縣城里。

《廣西日報》于1939年9月4日,刊出吳全君撰寫的戰地通訊 《再上鄂中戰場》。

當時國民黨陸軍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1939年5-8月隨棗會戰中轉進作戰路線圖。圖中箭頭所示即為一八九師由棗陽經隨陽店至隨縣唐王店、樊家西灣的行軍路線。
接近敵人的戰備行軍與之前不同,先派出便衣偵察找老鄉打聽消息,以此作為行軍路線的依據和參考。當部隊推進至林家河快到樊家西灣時,隨團的無線電臺傳來消息,厲山已經克復,敵人主力已向南經環潭、安居退守隨縣縣城,明凈鋪、尚市店已無敵蹤。
文末,作者還寫了一個小插曲。據團部偵察員探報,日軍退出厲山時,曾在鎮東南九里墩扎結許多草人和偽裝大炮,企圖借疑兵迷惑我軍民耳目,害怕我軍追擊。此時距抗戰爆發剛屆兩年,日軍長驅直入、咄咄逼人的兇焰已不復存在。
對于此后部隊在隨縣的工作情形,哈庸凡在自述中寫道: “在棗陽整訓結束,我隨部隊開赴隨縣,接防唐王店一帶陣地。這時,當地有些商人經常到武漢淪陷區去販賣貨物,團長王佐民認為可以通過他們了解日軍的情況,于是便叫我從這些商人當中挑選幾個精干的充當諜報員,利用到淪陷區販賣貨物的機會,搜集日軍的情報。此外,由于當時戰地物價高漲,我和團政訓室的工作人員也在部隊駐地附近的集鎮上做些平抑物價的工作?!币话司艓熢陔S縣的駐防,隨著1940年5月第二次隨棗會戰爆發而結束,此時哈庸凡已轉任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
《隨棗會戰紀要》系隨棗會戰中第五戰區左翼集團軍的作戰經歷匯編,更準確的說,只包括擔負正面阻擊日軍西進的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 (轄第三十九軍和八十四軍,李品仙兼總司令)的戰斗狀況,李品仙編著。關于會戰之初的態勢,李品仙在 《編后》中寫道: “這次隨棗會戰,敵人處心積慮,集中力量,很毒辣的想將他們所認為的當前勁敵——第五戰區左翼集團軍 (殲滅),還配上了其他部隊騎兵旅團、飛機毒氣等等,應有盡有,大舉包圍,三路并進?!?/p>

《隨棗會戰紀要》,1939年10月由桂林前線出版社出版,1940年4月再版。
書中除 《第五戰區左翼集團軍隨棗會戰簡略說明》、兩位軍事專家對隨棗會戰戰略戰術運用與重要性的品評以及李品仙的 《編后》之外,分別收錄了國民黨第三十九軍和第八十四軍轄一七三師、一七四師、一八九師的4篇戰史文稿。
盡管隨棗會戰爆發時間為1939年4月末,而此前由于我軍依托大洪山桐柏山脈沿淅河蔣家河西岸構筑了堅固的戰壕,不斷襲擾日軍,雙方對峙逾半年之久。這也是日軍遣重兵欲對第五戰區主力部隊予以殲滅,以解除武漢和平漢路威脅之動因。故 《隨棗會戰紀要》一書中不僅記載隨棗會戰戰況,同時也記敘隨棗會戰前期階段敵我對峙中,我軍艱苦頑強的斗爭經歷。這4篇戰史文稿包括:第三十九軍記敘大洪山游擊戰斗的 《大洪山游擊粉碎敵西進企圖》;第八十四軍一七三師記敘隨棗會戰開始后蔣家河沿岸戰斗 (此役一八九師一團參與);八十四軍一七四師記敘1939年三四月間突襲郝家店關帝廟戰斗的 《郝家店關帝廟之殲滅戰》;八十四軍一八九師記敘淅河對峙半載的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據哈庸凡自述及文稿內容分析,一八九師的這篇戰史文稿應為哈庸凡所撰。
首先,自1938年7月進入一八九師政治部任職,至1941年1月離開一八九師,哈庸凡隨一八九師在鄂東、鄂北、豫南、皖西等地參戰兩年半時間,其間由上尉科員到少校團政訓員,再到師部少校秘書。其 《我的自傳》中述及隨一八九師的抗戰經歷時寫道,在一八九師期間,“編寫了一本 《一八九師戰史》”。由于第八十四軍和一八九師均系抗戰后即1938年才由廣西民團部隊新組建而成,因而哈庸凡所說的 《一八九師戰史》,只能是1938年參加武漢外圍戰之廣濟、黃梅戰役開始,直到1941年1月他離開時的這一段歷史?!兑话司艓煈鹗贰纺壳吧形窗l現,而隨棗會戰這一段,無疑應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八九師于隨棗會戰前駐隨縣淅河西岸長達半年之久)。更或許他所回憶的 《一八九師戰史》即是此篇與記述廣濟戰役的 《大戰雙城驛》(1938年10月在桂林 《克敵周刊》上連載)兩篇文稿。
其次,因為哈庸凡戰前系 《廣西日報》外勤記者、采訪主任,而此時仍兼 《廣西日報》特派戰地記者,因此4篇戰史文稿中惟獨關于一八九師這篇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與眾不同。從文稿篇幅看,一八九師這篇在本書4篇戰史文稿中篇幅最長,計17頁萬余字;其他各篇如三十九軍4頁,一七三師7頁,一七四師5頁。從形式上看,其他各篇僅記敘戰斗經過,穿插若干官兵作戰實例;而一八九師這篇則為一篇戰地通訊,文稿分成7個章節,既是7個主題,也是7個故事。
再次,此篇文稿描述的“六個月零四天” (即 1938年11月5日至1939年5月8日)期間,哈庸凡先后任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科員與一一零七團少校政訓員,系師、團兩級政工人員 (在團里則系政工主管)。而此篇文稿描述的重點,恰恰是作者最熟悉、感觸也最深刻的部隊政工方面的故事。例如,第一章 “挖戰壕的一群”中,描寫連隊士兵挖戰壕時,政工隊員們過來幫忙,與士兵們齊唱自編的 “戰壕歌”,文稿中全文記錄下士兵們唱的這首 《挖戰壕》的歌詞;又如,文稿第六章 “炮火中長成的新力量”是全篇文稿的重點,記述半年來依照 “且戰且教”的目標,一八九師在各團建立軍士教導隊,集中培訓一線指揮員各班班長,這批人被稱為 “炮火中長成的新力量”。文稿全部七章中,惟獨這一章特地分為一、二兩節,前一節寫軍士教導隊的組織,訓練場地以及戰場上政治與軍事訓練課程的特色;后一節則寫學員們的課余集體討論及文娛生活。前一節中特別描述了一一零七團課堂里的情景: “最值得提起的,就是一一零七團軍士教導隊的課堂:還有各種軍事掛圖,譬如: ‘一線疏開之一例’、 ‘成散兵半群之一例’、 ‘成散兵行之一例’等。圖上的士兵,跪下的跪下,臥倒的臥倒,立定的立定,機槍、步槍,色色俱全。這種制造的圖例,是非常值得稱譽的,后來才知道是李劍秋隊副的創作。原來他是用紅薯雕成人物,然后再印到紙上去的。這就大大的幫助了學兵們對于操典的了解?!比绱嗽敿毜拿枋?,顯然與作者其時任職一一零七團政訓員有關。文中甚至還有對指導員 (即團政訓員)具體工作的描述: “你別瞧他們都是兵大哥,他們寫起稿來可真踴躍。不會寫的,自己講,讓別人代寫。不然,便是三五個人來集體創作。指導員向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有意見都要發表?!?/p>

1939年,隨棗會戰中國民黨第八十四軍阻滯日軍西進作戰示意圖。 (摘自 《鄂北會戰》)
而后一節中有一段話,更是直接標明了作者的身份:“在空閑的時候,時常可以見到一兩個學兵圍著老百姓很高興的在談話,親切得就像家人父子一般的。有一次,我曾經詢問一個學兵為什么跟老百姓這樣要好,他毫不遲疑的回答我: ‘指導員不是告訴我們,向生活學習,向一切的人學習嗎?’
呵!這句話,是多么有力的回答啊!”
這一經歷,哈庸凡在《我的自傳》 中也有述及:“這時,一八九師在隨縣的任務是一面防御,一面整訓。一一零七團辦了一個學兵隊,輪訓全團班干。我和政治部派來的一個科員,就在學兵隊里負責政治訓練——上政治課和參加小組討論?!?/p>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以 “外有深溝固壘,內有鐵血兒郎”為主題,描繪出隨棗會戰前夕將士們浴血奮戰,一面防御,一面整訓,創造出 “五十米距離的對峙” (引自 《鄂北會戰》,桂林前線出版社1939年9月出版)、阻滯日軍6個月零4天的輝煌戰績,以及隨棗會戰爆發后,頑強抵御日軍重兵圍攻,終因引敵深入、實施反包圍的戰略目標而放棄陣地時的留戀與不舍。
全文逾萬言,分為七章,即 (一) 挖戰壕的一群;(二)一面工作,一面抵抗;(三)雪夜偷營; (四)夜襲淅河; (五)毒氣嚇不退的一群; (六)炮火中長成的新力量 (兩節); (七) 新“八陣圖”。

《隨棗會戰紀要》中署名 “一八九師”的《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
淅河戰壕成為我軍抵御日軍西進的堅強堡壘,在抗日戰爭剛進入第三個年頭,中日兩國軍隊在隨縣隔河對峙長逾半載,這是絕無僅有的,也是中國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一個卓越戰例,當時前線記者們對此均有報道(1939年2月4日重慶大公報刊出 《在淅河戰壕里》報道,臧克家1939年4月寫的《在隨縣前方》等均有對淅河戰壕生活的描述)。1939年2月,襄樊各界勞軍團到隨縣前線慰勞將士,曾對淅河戰壕生活有過一段描述:
“自武漢轉進四個月來,前線士兵掘洞而臥,冷飯果腹,水深過膝,狂風暴雨中,猶執槍防守,不稍松懈,忠勇奮發之精神,令人泣下?!?/p>
然而,這些描寫遠不如置身其間的作者寫的那么壯觀和動容:
“(我們)構筑了如鐵一般的強固陣地——以隨縣為核心,南北延長百余里,縱深三十里,外有深溝固壘,內有鐵血兒郎?!?“那真是美麗呵!三道工事蜿蜒地躺在陣地上,內中一叢叢的就好像魚鱗的排列,梅花的重疊一樣。 廚房、 寢室、 廁所,都在戰壕里建筑起來,多么美術。我們就是這樣地在壕里生活起來,精神的舒適,勝過上海的洋房?!?/p>
文稿 (《廣西日報》1939年3月14日第二版 《襄樊勞軍團談前方將士忠勇精神》)在描述士兵挖戰壕與政工隊員互動及合唱這一場景中,完整地保留了當年戰地歌曲《挖戰壕》的歌詞,如同作者在戰地通訊 《大戰雙城驛》中抄錄中方統帥部對一八九師通令嘉獎的兩封電文一樣,彌足珍貴:
挖戰壕
挖戰壕,挖戰壕,
大家都來挖戰壕,
挖好戰壕打敵人,
別讓鬼子活著跑!
你一鍬呀哼喲,
我一鋤呀嗨喲,
打退了敵人,
大家有功勞。
在濃墨重彩記敘了一八九師將士前線挖戰壕的場景之余,作者在第二章 “一面工作,一面抵抗”中,緊接著敘述了將士們一邊趁夜架設鹿砦,掩護戰壕,強固戰壕,一邊依托戰壕,全殲偷襲我軍陣地的日軍一個班的故事,凸顯一八九師堅守的隨縣防線 “外有深溝固壘”牢不可破, “內有鐵血兒郎”效命疆場。形象描繪出我軍固守的淅河戰壕防線在抗戰爆發不足兩年之際,與日軍對峙時逾半載,陷日軍于進退維谷之境地的情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一八九師在隨縣采取攻勢防御,退可守,進可攻。依托堅固工事,既阻滯了日軍西進的企圖,又不斷襲擾和消耗日軍,使日軍如坐針氈、寢食難安。文稿第三、第四兩章記敘了一八九師兩次對敵襲擾經過,即 “雪夜偷營”和 “夜襲淅河”。前者以第一人稱手法描述一個班的戰斗經過;后者則描述一八九師兩個團襲擊淅河日軍的戰斗經過。前者為近景;后者為遠景,生動再現出我軍隨縣防線攻勢防御的情景。第五章 “毒氣嚇不退的一群”記載了日軍在戰場上使用毒氣的罪行。文稿寫道:日軍“苦戰了竟日 (一整天),沒法摧毀我們的陣地。他們便惱羞成怒,大量的施放毒氣來了。連續兩次:第一次為噴嚏性,第二次為催淚性。我守備沈家灣附近的官兵,多數中毒昏倒在陣地里。其余尚未中毒的官兵,馬上都戴上了防毒口罩,在森嚴的紀律下,本著堅定不拔、犧牲到底的精神,依然保守著完整的陣地,一點也沒有動搖?!边@是日本法西斯實施毒氣戰的又一歷史記載,而我英勇健兒在毒氣面前巋然不動,浴血苦戰。
文稿第六章 “炮火中長成的新力量”特別分成兩節,詳細描述戰壕生活的另一面,即部隊的政治訓練與軍事訓練,從理論到實際,從課間到課暇,士兵們爭相學習的情景。盡管敵人近在咫尺,而我軍的訓練與防御一刻沒有停頓。第七章 “新八陣圖”是文稿結尾,描述隨棗會戰爆發后,國民黨第八十四軍在頑強抵御日軍兇猛的地面、空中進攻,血戰7晝夜之后,實施戰略轉移,放棄隨縣防地的情景。文稿如實記敘了將士們對與之共處半年多的陣地的不舍:
“如果不是命令的話,我想,那是沒有一個人愿意由沈家灣前線撤下來的。六個月的前線生活,對于這些士兵們應該是多么親切、多么依戀的一個記憶:這里有敵尸橫陳的沙灘;有血汗構筑成的陣地;有曾經為他們擋住炮彈破片的掩蔽部;有曾經為他們用來避寒的草蓋;更有在火線上售賣食物的老鄉,洗衣的婦女。所有陣地里的一木一草,他們都是非常熟悉的。然而,到如今,他們是要離別了。”
盡管我軍已退出隨縣防地,由于這條阻滯日軍半年多的戰壕防線的威懾,日軍仍遲遲不敢前進一步。直到第7天晚上,日軍實在忍耐不住, “一步摸索一步,一步站穩一步”地進入我軍陣地,此時才發現陣地竟然已空空如也。
文稿最后以諸葛亮的“八陣圖”為比喻,贊頌淅河戰壕防線與一八九師將士們的赫赫豐功: “看過 《三國志》的人們一定會記得孔明在魚腹浦擺過 ‘八陣圖’,把孫吳的兵嚇得不敢前進。想不到這一片空空的陣地,也可以阻止了敵人至七日七夜之久。追溯起來,還是固守六個月的弟兄們,從血汗里所獲得的代價?!?/p>
隨棗會戰取得繼臺兒莊大捷之后,我軍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輝煌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勇氣,狠狠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戰爭狂人囂張的氣焰。據當時軍事專家分析,淅河對峙事件,包含著隨棗會戰 “四大成功戰術”中的兩個,即 “強韌的拖”和 “彈性的守”,而會戰爆發后的撤離,引敵深入,以及運用運動戰、游擊戰實施反包圍,則是 “靈活的轉”和“機動的攻” (“四大成功戰術”引自 《隨棗會戰紀要》中辰光《談談隨棗會戰》一文)。從而使敵進退維谷,不斷消耗。關于這場會戰的史料,尤其是作為隨棗會戰重要起因及組成部分的淅河對峙事件的相關史料,尚待進一步發掘。而一八九師的這篇戰史文稿,無疑為真實再現這一事件保留了第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