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400030
風險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效果觀察
李亞軍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400030
目的 探究風險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實行血液透析治療的78例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風險管理模式,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和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9.7%,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6%,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5.4%,觀察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血液透析管理過程中進行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
血液透析;風險管理模式;護理效果
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中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法,也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替代腎臟治療的主要方式1-2],對護理人員和護理工作要求較高,且治療過程中易發生風險事件。為進一步研究血液透析管理中的護理方法,我院選取78例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護理管理方法進行觀察分析,以及護理滿意度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7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37.5±4.3)歲;其中高血壓腎病6例,糖尿病腎病15例,慢性腎盂腎炎12例,腎小球腎炎4例,其他腎病2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33-77歲,平均年齡(37.7±5.1)歲;其中高血壓腎病7例,糖尿病腎病16例,慢性腎盂腎炎10例,腎小球腎炎5例,其他腎病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上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管理方法,如基礎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心理護理和藥物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模式進行護理管理,主要方法包括:建立護理制度、制定護理措施和體征監測等。
1.2.1 建立護理制度
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護理,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度規范,針對血液透析制定相對應的透析護理制度,嚴格要求護理人員依照護理規范進行血液透析工作,提高操作水平和護理質量,做到有章可依。
1.2.2 制定護理措施
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風險度高,易發生各種人體傷害故障和透析儀器故障,所以護理人員需依據護理制度制定相關意外情況和風險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做到應急處理,避免影響整體護理效果,且私下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其護理水平和責任感,減少工作失誤。
1.2.3 體征監測
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隨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觀察患者是否具有出汗、痙攣或抽搐等癥狀,并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溝通,照顧其主觀感受,預防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或并發癥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以及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情況;并采用問卷法進行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量表內容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和滿意等3個項目,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x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對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風險事件發生率
對護理過程中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整理總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1起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6%;對照組患者發生6起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5.4%;兩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滿意度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9.7%,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血液透析指的是通過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將患者體內血液引流至一根根空心纖維內,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透析液)通過對流或彌散作用進行物質交換,清除患者體內的代謝廢物和過多水分、維持電解質的酸堿平衡[3-4],并將凈化后的血液回輸的整個過程[5]。血液透析主要適用于急性腎損傷、慢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藥物或毒物中毒以及其他酸解平衡紊亂等情況,或者是一般療法很難治愈而血液透析有可能奏效的情況[6-7];臨床中具體血液透析方案取決于患者殘余腎功能、心血管穩定性、蛋白質攝入量、體表面積、工作量以及透析器面積和透析液性質等[8],醫療機構中廣泛采用的透析方式有適時透析、晚期透析和遞增透析。風險管理是指對經濟損失的風險給予發現、評價并尋求其對策的管理科學,醫療風險管理指的是醫院通過對現有的和潛在的醫療風險進行識別和評價以及處理,系統地減少或者避免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并對風險事件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進行評估,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增強醫療工作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管理活動[9];在血液透析管理中采用風險管理模式對患者展開護理工作,主要護理方法有建立護理制度、制定護理措施以及體征監測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從護理工作的制度規范出發,重視病房護理工作,按照護理制度制定具體護理措施,并嚴格執行,隨時監測患者體征,防患于未然,對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我院選取行血液透析治療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和風險護理管理等兩種不同護理管理措施進行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M0.05),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M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而言之,在血液透析管理中采用風險管理模式,患者風險事件發生少,有效降低患者治療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顯著。
[1] 王紅燕,汪玉泉,駱諫英,等.人文關懷在血透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01):116-117.
[2] 鐘安琪.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04(12):178-179.
[3] 程思鋒.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02):45-46.
[4] 倪耀華.集束化護理理念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03):286-287.
[5] 叢鳳爽.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7(24):257-258.
[6] 熊傳美.血液透析護理的風險管理[J].現代護理.2013,10(12):61-62.
[7] 何秀瓊,竇素冰,譚建蘭,等.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深靜脈留置導管并發癥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17):3443-3444.
[8] 吳偉娟,趙霄霞,祝文捷,等.控制論在血液透析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03):120-121.
[9] 盧紅霞.血液透析護理中風險管理的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2,07(02):1761-176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mode in hemodialysis
Li Yajun
Chongqing cancer research 40003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mode in hemodialysi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mplemented hemod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group with 3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using the group based on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risk events and nursing after treatment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97.4%,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89.7%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risk events occurrence rate is 2.6%,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risk events occurred in 15.4%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rate of risk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using the model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risk in hemodialysis, low event rates,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care is high,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hemodialysis; risk management model; nursing effect
R47
A
1672-5654(2015)02(c)-0000-00
2015-02-06)
李亞軍,(1983.1-),女,漢,重慶,大學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