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偉,田 紅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300)
受限空間作業在工業生產中極為常見,廣泛存在于電廠、礦山、化工、建筑、機械、冶金等行業。從廣義上講,一切在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氣體積聚和缺氧的設備、設施和場所進行的作業,都叫受限空間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環境特殊惡劣,自然通風不暢,無法保證足夠的新鮮空氣,易發生輻射、火災、爆炸、觸電、窒息和中毒等多類事故,對作業人員生命安全以及企業財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在受限空間危險源辨識、監護的基礎上,某核電公司建立了受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及受限空間作業的安全防范措施管控制度,以防止受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的發生。
將受限空間許可的管理納入管理范疇,制作《受限空間安全措施確認表》,在未經有關安全部門的審查同意且未取得《受限空間安全措施確認表》的情況下,任何人員不得進行受限空間作業。堅持“先許可、后作業”的管理原則,是從源頭上控制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的有效管理方法。
在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前,首先要檢測受限空間內部的氧氣及危險有害物的濃度,如不合格,則禁止作業。
受限空間的許多危險因素源自內部,且會隨著作業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已清洗、置換且檢測合格后的貯罐內作業時,經常發生中毒、傷亡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未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動態監測。因此,要定時對存在的有害物質進行動態監測,當濃度超標時要再次清洗置換,待檢測合格后才能再次進行入罐作業。
在受限空間作業時,必須堅持作業監護制度,即必須在受限空間外設定專職的作業監護人員,全程進行監護,發現問題,及時制止;發生險情,及時施救。
作業過程中,無論是作業者還是監護者,都要保持高度警惕,發生意外情況時要及時采取措施。該撤離時,及時撤離;該救援時,從速救援。在救援過程中不要疏忽大意,讓本可避免的事故發生。
該核電公司對受限空間作業的管控流程,如圖1所示。
2.2.1 職能處室準備工作包
在周檢修計劃的糾正性工單及預防性定期觸發項目中,由維修處、維修支持處、技術管理處等職能處室辨識屬于受限空間的作業項目。根據受限空間作業項目所涉及的流體介質、作業內容、環境狀況等因素,開展風險分析及工作包的準備。

圖1 受限空間作業的管控流程
2.2.2 辦理相關許可證
工作準備人員分析受限空間作業風險后,依據作業是否存在輻射風險,辦理輻射工作許可證或高風險作業工業安全許可證。輻射防護管理人員、工業安全管理人員分別從輻射安全、工業安全的角度,審查工作的合理性,檢查RWP/SRWP、ISP1/ISP2上的防護措施是否完善,必要時提出補充措施,并獲得批準。作業開始前,工作負責人到安全管理部門辦理《受限空間安全措施確認表》。
2.2.3 作業前落實受限空間安全措施
在作業現場執行受限空間安全措施落實情況確認制度,工作負責人根據《受限空間安全措施確認表》,逐一核實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待落實后工作負責人在確認欄畫勾,并組織召開工前會,就人員分工、作業危險點、安全措施及防范措施等內容進行說明。工作班組成員認真執行工作許可證及《受限空間安全措施確認表》上的安全控制措施,監護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對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復查,確保受限空間作業安全受控。
2.2.4 及時反饋現場發現的問題
安全管理部門通過日生產早會通報當天開展的受限空間作業項目,對作業現場危險點分析預控工作、安全監護人員安排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收集各部門在受限空間作業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偏差和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進一步完善受限空間作業管理方法,增強管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核電廠輻射風險主要有外照射風險和內照射風險2種。外照射風險主要來自于放射性系統或現場存在的放射性熱點等,內照射風險主要來自于現場存在放射性粉塵以及放射性系統的容器內部。
在核電廠,將輻射控制區劃分為綠區、黃區、橙區和紅區4類子區域,橙區、紅區是高輻射風險區域,是受限空間。橙區屬于管理進入區,處于常鎖狀態,進入該區作業需辦理輻射工作許可證,且得到電廠輻射防護部門的許可;紅區屬于特許進入區,處于常鎖狀態,進入紅區作業需嚴格按照管理程序要求,辦理紅區進入許可證,且需電廠廠長批準,作業全程接受輻射防護人員的監督。
在核電廠控制區內的受限空間作業,不僅存在人員窒息的風險,還存在較高的輻射風險,如高輻射照射風險、表面污染風險和空氣污染風險。在控制區內進行受限空間作業時,需要使用基本防護用品和附加防護用品來保護作業人員安全,主要包括氣面罩(用于局部空間存在空氣污染場所,通常與紙衣一起使用,一次性使用)、氣衣(用于局部空間存在空氣污染的潮濕環境,一次性使用)、自給式呼吸器(用于存在空氣污染同時使用者活動范圍較大的場合,可重復使用)。核電廠輻射防護用品的使用不僅可以降低輻射風險,還可以避免作業人員發生窒息。
對作業所在的受限空間采用自然通風,必要時采用通風機、鼓風機強制抽風或鼓風,但嚴禁向內充氧氣。如果在受限空間內進行電焊、切割、燃燒或者油漆作業時,必須使用局部廢氣排放系統,以降低因作業產生的可燃氣體和煙霧濃度。使用局部廢氣排放系統時,必須確保排氣口遠離主要通風系統的進氣口。通風設備應盡可能安裝在受限空間的頂部或接近頂部的地方,以提高通風的效率及避免通風中斷。為防止沉積在罐內涂層、腐蝕坑和其他雜質內的有毒有害物散發出來,在作業過程中至少每間隔2 h分析1次空氣質量,特別是不連續工作時,如隔夜或午休后再次進入時必須先取樣分析。
在發電機氫冷系統區域及制氫站張貼管理條例、懸掛安全標識牌,設置“人體靜電釋放”裝置和手機存放箱,并禁止將火種帶入危險區域。在充氫管線位置,設置監測、報警裝置—氫氣探測器。在氫冷發電機氫氣系統中進行檢查、檢修工作時,當排氫完成后,要嚴密關閉補氫門,且在補氫門后加裝鋼制堵板,使之徹底與氫氣母管隔離。
對發電機內、外可能存在死區的部位用干燥空氣吹掃,并用氫氣檢漏儀測量無氫含量時,方可允許開工。在工作過程中,要定期進行測量、吹掃。在充氫或排氫過程中,盤車不得運行,以防局部摩擦產生火花,引起混合氣體爆炸。發電機周圍氫區、密封油系統區域,嚴禁明火、摩擦或靜電火花。如需要動火作業,必須在發電機排氫、工作點的含氫量測試合格后,辦理相應的動火工作票;待安全措施布置完善及在有關監護人、消防人員的監督下,方可開工。
進行存在水淹風險的海水系統內部作業(如泵房暗渠清淤泥工作)時,對需要借助潛水設備在水下作業的,作業人員需辦理高風險作業工業安全二級許可證,并事先編制高風險作業專項安全技術措施方案。作業前應仔細檢查、確認潛水服、電源、氣源、通訊工具、起重工具、坑洞防護等設施和器具安全可靠;現場配備2路獨立電源,1路使用(電動空壓機),1路備用(柴油機空壓)。實施水下作業時,在作業區域附近建立安全警戒線,防止無關人員意外進入,在電、氣、動力等關鍵控制部位張掛安全警示牌。水下作業時應安排專人進行安全監護,且監護人員應時刻與水下作業人員保持聯絡;作業人員在作業中若感覺不適,應立即停止水下作業,并按照監護人員的指導盡快返回水面。
作業前,應仔細檢查電氣設備的插座、電線、接地等裝置是否完好,如存在故障,須由電氣專業人員修理,臨時電源電線外皮不得存在破損現象。拉設電線時,應采取防止電線絆倒人員的措施,電線經過道路、門口時,應采取防止電線遭受碾壓、踩踏的安全措施;在鋼質腳手架、金屬設備支架上架設臨時電源時,應用絕緣材料對架設點的電線做好包扎,防止擠壓。在金屬容器(如汽鼓、凝汽器、槽箱等)內工作時,必須使用24 V以下的電氣工器具或Ⅱ類工器具,并裝設漏電保護器,且應設專人在外進行不間斷監護。漏電保護器、電源聯接器和控制箱等應放在容器外面。在密閉場所內使用的照明電壓不得大于36 V;在潮濕環境或金屬容器內使用的照明電壓不得大于12 V。
(1)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防暑降溫相關知識。
(2)安排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
(3)注意各類場地和環境的通風。
(4)備有專門的防暑藥品及相關藥品。
(5)在悶熱、通風不良環境下的作業時間不宜太長,要實行人員作業輪換制,同時減少受限空間內部作業人數。
灼燙和噪聲的預防主要從設備著手,定期檢修設備,排除設備帶病工作、熱量意外泄放的可能性。此外,作業人員還要配備合適的勞動保護用品,如高溫手套、防護服、耳塞和耳罩等。
雖然受限空間作業危險性較大,但只要嚴格執行危險有害因素識別、作業許可、現場交底等制度,嚴格按要求落實管控流程、檢測措施、確認措施、監護措施及應急預案措施,并真正落實安全責任制,則可以實現受限空間作業安全。
1 許 楠,張禮敬,陶 剛,等.受限空間作業危險性分析及安全防范措施[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