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
【摘要】龍泉窯青瓷的燒造歷史悠久,五代時期隨著越窯的衰落,龍泉窯得以嶄露頭角,南宋時期發展到巔峰。元末明初,厚胎薄釉日用器多制作粗糙。泰州出土的這套罐、盤組合,雖然釉薄胎厚,但制作工藝較精致,尤其是底部的粘接方式比較獨特,當為工匠的即興之作,推測罐的用途當為酒器。
【關鍵詞】龍泉窯 青瓷罐 內接底 酒器
龍泉窯燒造青瓷的歷史源遠流長,盡管考古發現龍泉窯燒造青瓷最早為晚唐五代時期,但有人根據龍泉縣境內豐富的瓷土資源、便利的水路運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周邊有甌窯、婺州窯等窯場可供借鑒的技術等因素推測,龍泉窯燒造青瓷的歷史可上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只是由于當時燒制的青瓷不甚精致,而且生產規模也不大,在越窯的光環籠罩下,龍泉窯并未被世人所重視。
和其他窯場一樣,龍泉窯早期產品顯得并不成熟,燒造的青瓷胎體厚重,原料淘煉不純,釉層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黃。直到北宋時期,隨著越窯日漸式微,龍泉窯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龍泉窯才得以嶄露頭角。南宋莊綽《雞肋編》記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盵1]龍泉縣屬于吳越地區,作為古越窯區的新生代,早期龍泉窯產品在器形、釉色、裝飾技法、修胎工藝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帶有明顯的越窯器特點。
兩宋之交,隨著宋室南遷,建都臨安(今杭州),宋金幾經爭奪,最終雙方形成隔江對峙的狀態。江南地區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的年代,都城臨安也呈現出一片歌舞升平之態,真是“西湖歌舞幾時休,錯把杭州當汴州”!為了滿足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的需求,加之為避戰亂,大量北方的制瓷工人南遷,龍泉窯青瓷生產進入了全盛時期。南宋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審美觀念的改變,龍泉窯瓷器大多已采用石灰堿釉代替石灰釉。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下黏度大、不易流釉,燒成的青瓷釉面呈失透狀,釉層肥厚如凝脂、純如美玉。顏色有粉青色、豆青色、梅子青色,還有黃綠色、灰綠色、菜綠色等,以粉青、梅子青為佳。粉青外觀柔和淡雅,光澤猶如青玉;梅子青蒼翠欲滴,呈色柔嫩。器物種類較北宋時更加豐富,除了日用器皿外,還增添了大量的陳設器、仿古銅器和玉器式樣。器形制作也更加規整,器底旋削平滑。
龍泉窯系中燒造最早、制作最精的窯址當首推劉田窯,劉田窯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載:“青瓷初出于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油精細,模范端巧,俱不若劉田?!盵2]陸容為“婁東三鳳”(另二人為張泰、陸釴)之一,以博學卓識著稱于世,因為《菽園雜記》所記真實可信,王鏊曾譽之為“明朝記事書第一”。
元代中期到明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多為厚胎厚釉,青中閃黃,墊圈加泥土,外底有澀圈,器身均有開片,露胎氧化開光成紋飾;薄釉厚胎瓷器的胎土粗糙,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制作以墊圈支燒,足露胎;厚釉薄胎瓷器制作精細,以陳設器為主。
2002年,泰州市高港區口岸鎮蔡灘村的一座明代早期雙室券頂磚室墓葬中出土了13件龍泉窯青瓷,其中有一件龍泉窯青瓷大罐,出土時罐中放置一件青瓷盤。[3]這套龍泉窯青瓷組合由罐和盤組成,罐造型渾厚古樸,略顯粗獷笨重,釉層較薄,應屬所謂的日常用品。罐高21.6厘米,口徑25厘米,腹徑32厘米,底徑19.6厘米,最大徑偏上,距底部14.7厘米。直口微斂,圓唇,口沿有一道凹弦紋。肩與腹、腹與頸的中間部分分別以凹弦紋分隔,腹部飾精美的纏枝蓮花,頸部飾仰蓮瓣紋(見圖1)。罐的底部制作比較獨特,在罐內以釉接方式粘接一盤形底,盤形底直徑19.6厘米,淺弧腹,小平底,釉接于罐體,遍體施釉,釉色青中閃黃,器身遍布冰裂紋,口沿和底足露胎處呈大片的火石紅。罐內所置青瓷盤為菱花形口(見圖2),折沿,淺腹,平底,圈足,外底心露胎,呈火石紅色,有雞心突,盤口徑23厘米,高4.8厘米,底徑8厘米。
高港出土的這件龍泉窯青瓷罐、盤組合,出土時青瓷盤放置于青瓷罐腹內,盤口朝上、底朝下的。盤的直徑和罐口直徑相近,由于罐口不規整,以一定角度放置,盤能覆蓋在罐口,換個角度盤就可能掉入罐內。所以我們推測作為隨葬品埋入時,盤應該是覆蓋在罐口沿處的,后來由于墓內積水,導致原本覆蓋在罐口的盤位置發生移動,最后掉入罐內。
這件龍泉窯青瓷罐罐底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罐罐底的制作方法不同,一般大罐的罐底都采用從外部與器身粘接的方式,而這件龍泉窯大罐的罐底部粘接采用了從內部粘接的方式(見圖3)。這件青瓷罐口部較大,底部較口部要小。先制作好罐身和罐底,罐底呈淺盤狀,比罐口部小,略大于罐底開口。然后將預先制作好的罐底從口部慢慢放入,緊緊貼住罐的內壁,稍加按壓,使其和器壁粘接。再罐內外分別施釉,使之粘接牢固。這種粘接方式使得罐底更加牢固,但是制作工藝相對要復雜得多,因為器底在罐身內部,底部不容易修整,制作時必須很規整,和器身要吻合。這或許是某個工匠的即興之作吧。(見圖4)
泰州博物館館藏瓷器中,有一件和上述青瓷罐形制相同的藏品。這件藏品為龍泉窯梅子青瓷罐,年代為元代,尺寸和高港出土的瓷器相仿,高23厘米,口徑30厘米,形制相同,也是口沿和外底露胎,器內和外壁施釉,外壁上部主題紋飾由八組開光內的銘文、花卉相間構成,頸部也飾有仰蓮瓣紋,根據外壁的“美”“酒”等銘文判斷,這件龍泉窯梅子青瓷罐當為酒器無疑,所以我們推測高港出土的明代初期的龍泉窯青瓷罐也可能為酒器。
參考文獻:
[1] 莊綽.雞肋篇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5.
[2]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176.
[3]泰州市博物館.江蘇泰州明代墓葬清理簡報[J].東南文化,2007,(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