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培養幼兒學會主動與人交往、相互溝通、共同合作的意識,是使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它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要取得實效、高效,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要費“心機”,花心思,在童真童趣中選擇教育培養的最佳時期,使得這種意識在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中得到熏陶和培養,并在幼兒稚嫩的心靈中生根、開花,成為他們將來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下面我談談如何在一些不經意的童真童稚童趣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一、在童真中留心
去年冬天大雪過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和幼兒在校園內堆雪人,在這銀裝素裹中,幼兒的情緒比較亢奮,它們七手八腳,抓的抓,滾的滾,你一捧,我一把,雪人身體形成了,兩只手出來了,頭放上去了,有的找來兩塊大橡皮做眼睛,有的拿來大水彩筆做長鼻子,正在大家嘻嘻哈哈欣賞這共同的“杰作”時,有人提議給雪人戴上帽子就更漂亮了。一個叫薛晴(化名)的小朋友馬上把自己頭上的皮帽子摘下來戴在雪人頭上,幼兒拍著手更加高興了。我為了不掃幼兒的興,想讓他們樂一樂后再把帽子拿下來。放學時,我和來接薛晴的媽媽一起去取帽子,這個孩子死活不肯,而且大哭起來。我們只好依了他。(后來這帽子在一個星期后,雪人開始融化才取下來。)這個孩子純真的童心讓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在后來的幾天里,我都帶著幼兒去看雪人有什么變化,讓它們說說自己在堆雪人時做了些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都非常自豪地講了自己做的事。他們經歷和體驗到了合作的過程,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我又給他們講了一些合作的小故事,使他們初步懂得大家共同合作,人多智慧多,力量大,了解合作要付出、要奉獻、要支持……合作的意識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開始得到萌發。
二、在童稚中發現
一天,我走進教室上課,一個小女孩哭著告訴我,她的畫給同桌的李欣(化名)畫壞了,在安慰小女孩和教育李欣時,我發現,這童稚的改畫中,不但反映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而且也是一種合作意識的潛質流露和體現。它是培養幼兒合作意識鮮活、生動的好教材和良好契機,我必須利用它,用好它。
在下午的繪畫課上,我問幼兒:“李欣做得對嗎?”“不對”,幼兒齊聲回答。我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后說:“今天我們來畫一幅畫,好不好?”“好。”我把幼兒分成了五個小組,指導他們分別合作畫“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五個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幼兒情緒高漲,你一言,我一語,你一筆,我一畫,剛開始是亂糟糟的,很不成樣子,但一次不成功,二次,三次……我用了好幾節美術課,經過多次反復,幼兒不厭其煩,熱情不減,五個福娃終于越畫越好,我把這五幅畫貼到了學校的櫥窗里,師生們贊不絕口,這五幅畫還在區的幼兒書畫作品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油然而生的榮譽感、成就感,使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沉浸在幸福、自豪、快樂之中,他們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現在幼兒畫畫時,經常你替我改,我幫你添,這樣的合作成了他們很自然的自覺行動。我想,幼兒雖然沒有真正懂得合作的意義與作用,但是他們的行動已經很好地詮釋了合作的全部內涵。他們合作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在日積月累中得到了培養、加深,真可以讓我們在“于無聲處聽到驚雷”啊!
三、在童趣中尋找
“螞蟻搬家”是我們經常開展的游戲活動,它的作用與意義是一目了然的,但我總感覺到這機械的活動很難引起幼兒的興趣。在幼兒的情感沒有完全投入的情況下,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但上星期二的一次“螞蟻搬家”游戲活動卻讓我有“發現新大陸”的欣喜。
記得在一次戶外活動課上,有幾個孩子趴在地上七嘴八舌地說著什么,我走進一看,原來是半個面包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蟻,而且許多搬運面包碎屑的螞蟻形成了一條半米多長的運輸線。螞蟻忙碌的場面和力量及其這種團隊合作精神,真讓人嘆為觀止。我靈機一動,馬上組織幼兒圍攏過來有秩序地觀看,我問他們看到了什么,有的說:“許多螞蟻都在搬運面包碎屑。”有的說:“有的螞蟻到半路把面包屑放下又回去搬了。”說得最多的是許多螞蟻怎樣搬動一小塊面包的情形。幼兒邊看邊說,有的幼兒要去把這塊面包挪近一點,有的不同意,我讓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由,幼兒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充滿著童趣。最后我說:“今天我們也來開展一次‘螞蟻搬家的游戲。”孩子們真是熱血沸騰,以前的活動總要老師忙前忙后地指導、組織,這次他們互相配合,嘴里說著、喊著,大家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一次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就在這童趣盎然中展開著。看著這樣的場景,我想,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任何空洞的說教都是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
對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應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特征,少說多做,多一點靈活,少一些呆板,要用“心機”,費心思,捕捉最佳時期,以其產生最佳效果。這樣長期堅持,讓幼兒的合作意識像顆優良的種子,在肥沃的土壤里、適宜的條件下發芽、生根、開花……
參考文獻:
徐楊.合作,伴孩子一起成長[J].學周刊,2015(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