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井貴
教育部多次強調課程要回歸于校,要以校為本。校本研訓的研究過程就是學校、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校本研訓的研究目的就是以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辦學品位的提高為終極目標。
一、立足校本教研,奠定課改基礎
我們學校有五所村小,分布較為零散,組織整體教研活動有一定的困難,怎么才能聚零為整呢?經過校領導班子的研究討論,我們開展了“同課異構”校本教研活動。即五個村小的同一個年級、同一個學科的教師,同講一課,由于教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策略形成的課堂教學。聽課教師通過對這些課的對比,結合他們所取得的效果,找出優點和不足,上過這節課的教師把自己的教學過程和這節課對比進行反思,沒上過這節課的教師為自己準備上這堂課進行第二次備課。我校每個周三下午,由衡校長帶領同年級教師到各村小逐一進行集體教研。由這所學校教師做課,其他教師精心設計好同課教案,聽完課后,大家坐下來認真研討,各抒己見,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
我建立以中心小學為基點的教研平臺,輻射各村小,各村小又為相對獨立的一個教研組,每學期中心校根據教學計劃和各校整體情況有側重點地組織大型教研活動。各村小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組織本校教研活動。把新課標等材料印刷成冊下發到各校教師手中,要求教師對課標進行解讀,分學科、學段、年段細化到章節,具體到每課,并把這些知識豐富到教學當中。局里的業務領導、師校教研員多次來校親自作指導教研工作。專家的指導和幫助,給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也讓教師受益匪淺。
二、夯實教學環節,打造高效課堂
1.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指教師在課堂講授之前,由相同或相關學科教師集體研究、討論教學設計。集體備課是常規的富有實效的教研活動。通過集體備課來集中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師群體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我們以平行年級的同一學科為單位,把全鎮教師分為幾個教研組,每個教研組設一個教研組長,負責所任學科的備課工作。
2.打造高效課堂
經過多年的課改工作,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已被教師廣泛使用,我校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注重抓實以下兩個方面。
(1)凸顯預習的先導作用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預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節課的重、難點并初步達到目標;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預習環節要注意三個問題:①預習不是盲目地看書,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自主學習,目的要明確清晰。我校教師正在使用一種自制的卡片“預習卡”,卡片標明預習內容及家長簽字,便于家長了解孩子的預習內容并監督完成。②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困惑學生交流,根本說不出什么,而且占用大量的時間,往往是教師不得不去替學生說,其實這恰恰反映出預習環節中教師安排預習內容存在著問題,學生掌握的資料少,所以教師在安排預習內容上要豐富、有遠見。③學生預習后,直接會導致課堂動態生成較廣泛,這樣就會給教師調控課堂帶來一定的考驗,教師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
(2)高效課堂需要活躍的課堂狀態。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研發校本課程,創建特色學校
我校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同時,努力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從學校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理念出發,從師生需求出發,積極打造自己的辦學特色,立足校情,發揮自主性、創造性,以研發的校本課程為依托,走出一條富有個性的特色之路——“品經典誦古詩”。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人類文化史上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包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小學是學生發育成長的黃金階段,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接受傳統文化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熏陶,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我們正走在課改的路上,這是一個不斷求索的過程。“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面向未來,我們仍在探索中前行,通往夢想之路依舊崎嶇,通往騰飛之路仍然坎坷,但教育人始終有一顆年輕的心,有一腔沸騰的血,將一如既往,帶著希冀與執著,進一步加大課改力度,努力開創教育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黃小妹.借鑒校本研究推動學校課改[J].新校園:上旬刊,2013(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