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聲峰
當歷史的時光機強行進入2014年,互聯網這個“怪物”以史無前例的魔力幾近瘋狂地解構、融合甚至顛覆著傳統行業,于是,“互聯網+X”這一句型成了香餑餑,社會輿論及產業實踐井噴式升溫,裹挾著制度變革的聲音掀起了互聯網熱潮,于是“互聯網思維”就成為商業新思維,似乎有取代“忽悠”成為熱詞之勢。但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么?見仁見智,或許再過時日,“互聯網偽思維”又會喧囂而起。
面對互聯網浪潮,出版業也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2014年,盡管互聯網對傳統出版業的沖擊在意料之中,但步履蹣跚,特別是關于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之間究竟是此消彼長還是互相依存的認識差異終究還模糊不清。但是傳統出版作為內容產業,各大出版機構也在緊跟或順應互聯網潮流,精耕細作,適時推出了“互聯網XX”系列產品。盡管泥沙俱下,但已勢不可擋。
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員,我有幸置身于互聯網浪潮,雖無法跨越浪潮之巔,但誠惶誠恐間,有意無意間依托產業、專業優勢對互聯網與各產業的融合與解構進行了適當探索。2014年,我秉持“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這一《新經濟 新規則》下,心懷“史無前例的互聯網憂慮”,在《互聯網黑洞》里,以《互聯網金融》系列產品為突破口,憑借《創新之力》與《機器賽跑》,使諸多產品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方面均取得較好業績,特別是讀者口碑均可圈可點。此外,嘗試新玩法,我對圖書眾籌模式也進行了有效探索,效果喜憂參半。
回顧2014,乏善可陳。2015年,出版業在看似平淡但卻波詭云譎的互聯網浪潮中,唯有堅持文化品位,不浮夸、不唯利是圖,審時度勢、拋棄浮躁、對行業保持敬畏之心;出版從業者唯有把作者、讀者、時間當作朋友,理性而謙卑,時刻關注產業及行業變化,以時不我待之互聯網精神,為產業、行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及服務支撐,與此同時,應保持創新精神,進行內容、形式及市場等全方位的創新,才有機會在日益狹窄的市場里拼出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通道。
2014年還未來得及回憶,跨年夜上海灘那三十多條年輕的生命告誡這個時代還不太平,我們應以平常心敬畏生命,尊重內心而又不辜負這個人人自危的年代,不欺己、不騙人,適當讓周邊的人感覺溫暖和簡單的快樂。
古語云只有灑汗播種方能歡呼收割。2015年,未來是否可期,完全在于我們每個人的態度。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