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斐
我在學習薩繆爾森版的《經濟學》(第16版)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了一句話,這句話是凱恩斯說的,對當時的我震動很大,我后來在讀《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時候,在最后一頁看到了這句話的原文:“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哲學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實上統治世界者,就只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行家自以為不受任何學理之影響,卻往往當了某個已故經濟學家之奴隸。狂人執政,自以為得天啟示,實則其狂想之來,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個學人。”
從那時起,我就堅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畢業后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從事經濟類圖書的編輯工作,立志成為“偉大思想”和“偉大思想家”的“助產士”。
2014年,已經是我從事經濟類圖書編輯工作的第12個年頭。這一年,是我個人多年編輯經驗厚積薄發的一年;是我多年來對一些經濟學學科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思考后投射成具體選題,然后成型出書的一年。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經在經濟類教材出版方面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我社出版的多本教材已經成為國內高校選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2014年,最重要的教材出版工作就是經典教材高鴻業教授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修訂第六版。為了這次第六版的修訂工作,我與作者前期做了相當多的調研,綜合了國內上百位使用教師的意見與建議后,再結合“西方經濟學”學科的最新發展,最終修訂完成。該書在2014年出版后,得到了國內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同時,鑒于近些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數字化教學改革趨勢、現代化信息技術在經濟學教育中的應用,我們還配套開發了“西方經濟學教學學習平臺”,這個“平臺”的推出,使我們出版者、作者與使用者結合得更加緊密了。
2014年3月,震驚世界的昆明暴恐案件發生,以及接下來一連串的暴恐事件,讓我們整個社會都不禁反思,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極端事件頻頻發生。我借此重新推出了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的一本名作《身份與暴力》。這本書是森教授結合他自身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對人類身份認同思考而寫的一本書,是“為建立一個更多尊重與理解、更少沖突與暴力的世界所做的有益探索與思考”!出版這樣正能量的書,是我們出版者的任務與使命。
經濟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從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算起,到今天不過200余年。我們出版者,就是要把一些寶貴的經濟學的思想、理論進行發掘、整理與保存。2014年,我重新出版了中國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著名已故經濟學家張培剛教授的名著《農業與工業化》。這本經典名作是張培剛教授在哈佛大學讀書時的博士論文,發表于1946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了當時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威爾士獎”(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才設立),是“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奠基之作!然而,十分遺憾的是,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張培剛教授在中國由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的偉大歷史過程中沒有更大的空間實踐他的理論,但是張培剛教授的理論是我們經濟學界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有義務保存好這筆遺產并傳承后人。而在目前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張培剛教授的理論仍然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個人認為,我們出版者無論什么時候,都一定要樹立出版者堅定的使命感、責任感。面向市場是我們的責任,但是這種使命感、責任感同樣更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義務為所屬學科的學者、一屆屆新學子,乃至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們傳遞權威的、正確的和先進的經濟學方法、思想與文化。
最后,我想用拿破侖的一句名言來結尾,也同時與所有的編輯共勉:“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