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每年的10月間,書業人、出版人、文化人、媒體人或多或少都接到邀約,總少不了要對書評榜單點評、支持、投票、宣傳一下。前些年倒是頗為認真,遇到力推之書也是要上手翻翻,猶豫之處更生怕有遺珠之憾。而現在都實行網上投票,專家點評參考,頁面打開,飛快點擊,哪容得有一點思考?一些組榜的單位和朋友也跟明鏡似的,平衡最重要,取舍之間價值早淹沒在喧囂的吆喝聲里。榜單背后又有多少取舍?你不說,我也不問,一笑而過罷了。
一、豆瓣榜單的“豆瓣醬”
近來個人很關注的榜就是豆瓣讀書的2014年度盤點。這個書榜的入選圖書對個人讀書品味的把握及資本的博弈掌控得當。它除有分類榜單以外,還有高分評價圖書、最多收藏圖書、豆瓣寫作者分類榜等年度新書盤點的切入點,體現了自媒體時代互聯網出版新風尚。例如在豆瓣高分評價榜單中既有經典的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終結》,也有東野圭吾的熱書《解憂雜貨店》及嚴歌苓的《陸犯焉識》。這樣的組合至少也流露出中正平和感。在最多收藏的榜單中不乏所謂的“雞湯勵志”書,市場需要,社會無害,何嘗又不包容呢?所謂的出版情懷,太濫!少不了也落得個濫情罵名。中國所謂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兒”普遍抱有救世主的“啟蒙心態”,一不小心就變成強權好斗的“公雞”或不敢正視現實的“鴕鳥”。此榜存在并無大礙,不妨以容忍的態度來面對當下的生態,面對不完美的世界和面向未來的美好。值得欣慰的是,我們也在此榜中看到了馬克·蓋特雷恩 《認識藝術》這樣的經典書,而那些首先在豆瓣上推出的原創作品如《美好百科》《四季便當》《我們夜里在美術館談戀愛》等,在擁有粉絲讀者后順理成章地推向市場出版,這也或多或少地改變了當下傳統出版產業鏈。有了這些,此榜的存在自然有其被尊重的價值。
豆瓣榜單可貴之處在于其身處互聯網的醬缸,卻包容面對多元的讀書需求,更在余味之間留有一份提鮮醒腦之后味,在模糊的世界里為我們梳理出未來出版和閱讀的新思路。
二、“老三”蠻拼的,點個贊
互聯網思維引領人們思考在海量的信息里如何發現價值,“少既是多”的理念也就映入到我們的腦海。從這個意義上認知三聯書店推出的“三聯書店2014年度十本好書”讓人印象深刻。
無論是《大浪淘沙》中老三角色所彰顯的主流意識,還是《山楂樹之戀》中完美的老三,放在當下圖書榜單的世界中,無疑就是三聯書店書榜在讀者中的定位。三聯就是這個老三,代表著主流、傳承、堅持、中正、平和。做當下主流出版自有其不易,正是有了這個老三的定位,所以也限制了它的自由與學術的閱讀取舍。不管怎樣,這份榜單依然是中國好書榜的標桿。2013年入選的《鄧小平時代》,是美國最優秀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先生十年傾力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鄧小平的完整著作,它展現了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轉型的歷史變局和內在邏輯,權威而引人入勝。盡管在圈內此書出版故事仍讓我們津津樂道,但此書的入選更昭示我們出版人如何面對重大題材把控要有一個精準的判斷,此書更是一個棋局的復盤,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同樣,像入選十本好書的《1944:騰沖之圍》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作者余戈繼《1944:松山戰役筆記》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延續“微觀戰史”的寫作方式,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斗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材料為基礎,真實還原七十年前圍繞滇西小鎮騰沖收復戰而展開的幾乎所有戰斗,旨在為未親歷者描繪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使其了解“八年抗戰”短短的四個字中所包含的一切,理解“艱苦卓絕”的血肉意義,其史學意義在于通過對當年真實氛圍的追尋,喚醒我們已經麻木的知覺,換來更有價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價,弄清塵封的一個個微觀細節所構成的殘酷真相,以其心血為抗戰史重寫樹立了標桿。在當今浮躁時代,僅此意志,就值得我們向它致敬的了。“老三”也是蠻拼的,點贊吧。
三、“鳳凰好書榜”——平淡格局里的質與量
平心而論, 2014 “鳳凰好書榜”100本好書的推出,相比2013年還是有點差距。但作者方面的表現卻并不遜色,像張佳嘉近來的幾本書,由于作者的大熱而帶動了圖書的銷售。粉絲經濟在圖書閱讀影響力上已成為一股新的力量,其能量和后續發展態勢值得我們關注。
再回過頭來看這一榜單,由于其量的擴大,一些好書得已入圍,印象深刻的像:格非的《雪隱鷺鷥》和劉醒龍的《蟠虺》,這樣的書入選,不能不說選書人的精到。劉醒龍在書中以古老的青銅重器為切入點,詮釋了盛世當下,更需脊梁堅挺,靈魂堅守,身心清白,非盛年之筆寫不出當世的紛繁,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而入選的另一本書《沈從文的后半生》讀后的感受確并不輕松,只嘆往事并不如煙。有了大家和市場的引導,此榜對小眾閱讀的考量也值得尊敬。榜單中《織色入史箋——中國歷史的色象》《何謂現代,誰之中國:現代中國的再闡釋》《明治維新的國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本)》可謂對中國歷史、歷史觀以及現代文明的展望做了一個理性梳理。其中《明治維新的國度》這本書如果對應榜單中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和《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來看,一定很有意思。《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本)》這一套系圖書的出版更可以了解當下中國好編輯的價值,好的選題,冷靜的思考,從容的自省與包容都體現在一個所謂的“對手”對對手國家的解讀。雖說此書的歷史觀仍還有局限,但放在一個對手的角度去考量,這一圖書所帶來的思考就超越了圖書內容的呈現。中日二國在同一歷史節點對現代文明之路的探索與思考,以及近幾個世紀中的恩怨做了一個很好的解讀。歷史可以成為包袱,更可以成為財富,讀書的確可以靜心,更可以明志。當下的中國,理性與包容,發展與變革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多一份歷史的閱讀,就多一份理性的思考,這對當下與未來書寫更宏大的歷史史觀的意義不言而喻。
榜單也好,拷問也罷。浮華的當下還有幾人能做一個安靜的看書人,又是否關注過,哪些高大上的心靈之書更多來海外?是否也在內心“弱弱”地自問,哪些滿紙的浮華背后,還記得初心否?在各大書榜角力的背后,資本的力量是否強大到可以左右氣度格局?獨立出版、自費出版當真就是自說自話,圖樂兒嗎?學術出版為何叫好不叫座?
當下文化氣局中有亂云飛,更有旭日升,噴完之后再看書榜,更覺得可親了幾分。且不管書榜標榜了什么主旨、綱常、影響、前瞻、創新……任何一個書榜看下來,至少咱們有底線,有情懷。上榜的書且不說有多杰出,但至少都還不差,這在當下是多難得的一件事?對比各行各業,更顯得當下書業同人還是有情操追求的。不負如來不負卿,這也算是我們這一行業對社會的認知和貢獻吧。
(作者單位: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