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函
小學二年級數學奧賽,有個同學做題很厲害,被他們班老師當成寶貝。考試前沒多久,我倆打鬧,他摔倒在樓梯上。結果他摔傷了,他老師就給我一頓批評,說我故意的。我說老師你冤枉我,我不是故意的。老師不聽,還說我是因為嫉妒他蓄意傷害他。支撐他這個判斷的理由是“他奧賽成績比你好,你有作案動機”。
后來我好了傷疤忘了疼,又被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成績最好的男生找我一起翹課踢球。我沒皮沒臉地說“好啊好啊”,心想怎么著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挨揍就一起吧。結果被教導主任抓到,我家長被告知我“太淘了,沒上進心”,而我的小伙伴就被表揚說“熱愛運動,活潑開朗”。我質問老師憑啥,老師說理由很簡單:他排名第一,我倒數——第一名逃課一定是愛運動,倒數同學逃課一定是貪玩了。
從那以后我便大徹大悟,實力才是王道。成績倒數的我問政治老師為什么小學課程叫“思想品德”,初中課程叫“思想政治”,得到的回答就是“凈問一些沒用的!”我讓班級正數第一問,得到的回答就是“善于思考的好學生”。
從今天成熟一點的角度看,在一個規則模糊的環境下,只有具備了對規則說話的實力,才能得到規則的保護。在對錯標準模糊、評定標準不一、社會公正脆弱、申訴制度有漏洞的時候,實力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最可靠手段,我們革命的中心任務就是發展壯大。規則,正義,標準,制度,大多時候眾說紛紜,紙上談兵,油漬斑駁,嘈雜錯落。
很多時候你挨罵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你太弱。當某個觀點或行為沒有違背社會基本共識的時候,對其判斷往往見仁見智。而如果各行為或者觀點發生碰撞,那么評定往往模糊不清,東西南北,皆成角度。這個時候誰對誰錯,看的就是實力。
記得某個節目,復旦大學一哥們退學。場上大半嘉賓和觀眾對他炮轟不斷。場上詬病這哥們最多的就是“他拿什么養活自己”,“對不起父母培養”之類的話。為啥被罵?說到底,就是因為這哥們并沒有體現出過人的能力和天賦。用場上一位嘉賓的話說:“不反對叛逆,要鼓勵叛逆,但是只鼓勵喬布斯、比爾·蓋茨那樣的天才叛逆。”說白了,大家就是覺得這哥們弱,所以就沒有資格拿“退學當叛逆”。要是如當年比爾·蓋茨、喬布斯,手握一個成型項目哪怕一個能用的APP現場效果都會不一樣。
真相就是這樣血淋淋。社會的聚光燈太小了,璀璨處容不下凡人。牛人的叛逆叫叛逆,庸人的叛逆叫傻子。
人們對同等言行的忍受度和美譽度往往不是整齊的,更多的時候取決于言行主體的身份——人或狗,美或丑,家財萬貫或一無所有,百無一用或才高八斗。
社會很殘酷:大家不會因為你的天真和善良而包容你的過錯和罪惡,但是會因為你的非凡和出眾而忍受你的肆意和不屑;大家不會因為你的無能和平庸而贊美你的謙遜和內斂,但是會因為你的聰穎和貢獻而神化你的瑕疵和怪癖。
你朋友圈的點贊數,與其說決定于你的內容,不如說決定于你的身份。
(甘雁云薦自《亞洲新聞周刊》)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