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令民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為讓后學(xué)們更加深刻理解“君子”的含義,特地為他們樹了一面鏡子——小人。所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也。
春秋戰(zhàn)國時,吳起太冒尖,搶了貴族駙馬公叔的風頭。公叔決定治治他,先是在魏王面前對吳起的本領(lǐng)大肆吹噓了一番,接著又從魏秦的實力對比上給魏王作了形勢分析:魏小而秦大,吳起能力太強,又不是魏國本地人,為我用能傷人,為人用則傷我,你別看現(xiàn)在吳起給我們守著邊關(guān),功勞甚著,一旦吳起投奔秦國,我們魏國將后患無窮。魏王覺得有理,于是問公叔,該如何辦。公叔說,投石問路,可以假意招之為駙馬,看其是否愿意,如果愿意說明他有久留之意,如果不答應(yīng),則說明他有二心。魏王曰,卿言甚是。
公叔回到家,馬上讓仆人去通知吳起來家里赴宴,在宴席上按照事先安排故意讓老婆羞辱,自己則裝出一副水深火熱、苦大仇深的樣子,似乎當魏國駙馬就是一種痛苦和煎熬。這一切,吳起看在眼里。
等皇上召見吳起的那天,君臣二人,說著說著就直奔正題,皇上說讓吳起從諸多愛女中任選一個。可吳起突然想起前幾天公叔的窘樣,“店大欺客”,自然是好意推脫,魏王一見這架勢,遂對吳起生了疑心,起了殺吳之意,吳起也不傻,見此情景,連夜逃到了楚國。
整出戲公叔策劃、導(dǎo)演、選角、布置一手包辦,妒賢嫉能,機關(guān)算盡,典型的小人嘴臉。但同樣的辦法,假如換一個人可能成就的就不是小人而是偉人。了解點歷史的都知道澶淵之盟,知道這是寇準一生事功的頂點,其實在促成宋真宗親征這事上,寇準玩了點心眼。
本來寇準連騙帶哄好說歹說才穩(wěn)住皇上的心,讓皇上答應(yīng)前往澶州,可隊伍剛到南城,皇上連著手下的眾多謀臣又退卻了。大家說契丹兵馬正盛,當年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尚不能取勝于契丹,而今我們卻要跑到前線去跟契丹決一死戰(zhàn),談何容易。還不如暫時屯駐南城,先窺探契丹虛實,然后再圖謀進退。宋真宗一聽,覺得大家講得也有道理,躊躇不前。寇準還是老樣子,據(jù)理力爭,說我們這一趟出來是干嗎的?既然是御駕親征,哪有不到前線,走到半路卻逡巡徘徊的道理?這樣一來不僅師出無功,反而容易挫傷己方的銳氣。皇上覺得老寇說的也對,猶豫道:“都退下吧,容朕再考慮考慮。”
寇準出去后正好遇見太尉高瓊,寇準清楚高瓊的為人,知道這是個忠君報國、不怕犧牲的主,于是把他拉到一個偏僻處說:“太尉世受國恩,現(xiàn)在國難當頭,有什么能報答陛下的嗎?”高瓊說:“我一介武夫,唯求殺退敵人、效死軍中。”
有了高瓊的表態(tài),尚未走遠的寇準馬上站在宮門外大聲對著禁宮中的真宗皇帝說,陛下如果覺得臣說的不對,可以再另外找個人問問,譬如高瓊。于是宋真宗下旨召見高瓊,高瓊的回答很簡單,十個字“準言是,機不可失,宜趨駕”。
這樣,真宗才真正下了決心,親臨澶州。也就有了后來的大敗契丹,射殺契丹統(tǒng)帥達攬于軍中,然后簽了那份著名的停戰(zhàn)協(xié)定——澶淵之盟。
寇準明知高瓊會同意自己的主張,故意用舉例法把他舉出來,終于借此堅定了真宗的決心,讓廣大中原人民免受一場兵災(zāi),也成就了北宋后世幾十年的太平安穩(wěn)。
同樣的辦法,公叔用了,鐵定小人,寇準用了,卻不影響后世對他的“君子”評價。看來,小人之小不在方法而在動機。公叔費盡心機只為一己之私,陷害忠良,罪不容誅。寇準靈光一現(xiàn)為的是天下蒼生,為的是大宋帝國,二人之境界不可同日而語。都說小人不可學(xué),其實這句話常常被誤解了,小人不可學(xué)的地方是他的處事目的,謀事動機,學(xué)他們處理某些事情的方式方法,然后把他們用于正途,造福于民,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
(郭盼芙薦自《中國青年》)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