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歐露
為了遵守秩序,上海居民可能一生要在紅燈前等待127天
101年前,世界上第一個電力交通燈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105號街上誕生。這盞彩燈,從此締造了世界的一種規則。
早在19世紀末,英國曾嘗試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交通煤氣燈,但因為工作時發生意外爆炸,被放棄使用。
從技術上說,克利夫蘭市的電力交通燈并沒有什么創新,在同時代的其他地方,鐵路上已經出現了類似裝置,但它之于20世紀的道路演變史卻意義重大。
在這之前,道路狀況是混亂的,到處是馬車、商販和行人,交警需要站在混亂街道的中央,扯著嗓門、揮舞手臂來指揮交通。正是這種信號燈的出現,催生了可控的、高度自動化的道路,并使之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路”。
最初的交通燈只有紅綠兩種顏色,黃燈是在多年后才出現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黃燈的發明者是中國人胡汝鼎。1927年,他在過馬路時萌生了這個想法,但很快這種說法就被證實不準確。早在胡汝鼎“發明”黃燈7年前,美國警察威廉·波茨發明的紅黃綠三色交通燈,就已投入使用。
秩序的建立,就一定伴隨著挑戰。聞名世界的“中國式過馬路”講究快狠準,“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紅燈綠燈都一樣。在央視2012年的一項統計中,某十字路口1小時內有600人闖紅燈。
也有專家指出,一句“素質差”并不能對闖紅燈現象蓋棺定論。同濟大學交通研究課題組在2008至2010年對上海和杭州進行了一項有關闖紅燈的研究,結論是:如果紅燈時間超過了行人可忍耐的程度,就會導致闖紅燈等行為。
德國人的忍耐限度是60秒,英國人的忍耐限度是45秒……杭州和上海人的忍耐限度竟高達70-90秒,而上海主要路口的等候時間往往在180秒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40秒到300秒。
這漫長的等待意味著什么?
據一位知乎網友計算,一位上海市民,可能一生要在紅燈前等待127天
(趙曉槐薦自《博客天下》)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