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嶄
到臺灣旅游,不少人參觀過各地林立的客家文化館、原住民文化館。碩大的展廳,人流稀少,清凈,或許有人回程后夸贊在其中充分感受“生命之靜美”——但是對臺灣人來說,這些斥巨資修建的場所,人流稀少,最終不過是“養蚊子”的場所,甚至還要如蚊子般靠吸來自納稅人的公帑求生。
“蚊子館”一詞由此誕生,而且家族不斷擴大,“蚊子游泳池”、“蚊子機場”、“蚊子港口”、“蚊子校區”、“蚊子園區”……讓人目不暇接。
臺媒慨嘆,華而不實的政策口號、政治人物的選舉承諾、建設規劃不當、營運不善,甚至環境變遷,都會孳生“蚊子館”。如今2016年“大選”又開打,“群蚊亂舞、生生不息”。
臺版底特律
位于臺灣中部南投縣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李登輝、宋楚瑜都在這里當過“省長”。名雖為“村”,但中興新村卻是臺灣首座花園城市,出于戰備考慮,蔣介石將實際上是臺灣行政中樞的“省政府”設在南投山區。
中興新村辦公區和宿舍區有6萬棵樹,以今天的標準衡量,仍然是臺灣綠化最好的地區。除了綠化,這里還有臺灣當時最先進的城市設施,管線入地,沒有一根電線桿煞風景。學校、電影院、醫院、市場、泳池、禮堂都建設得漂亮雅致,是個令人艷羨的所在。
但因為政治,現在這里是臺灣最大的“蚊子館”,臺版底特律。
1998年,李登輝突然宣布“凍省”——凍結“臺灣省長”、“省議員”選舉,使臺灣省級建制有名無實,制造“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假象——中興新村行政中樞的功能被廢,各部門公務員紛紛撤離,先是漂亮的辦公樓和整齊的宿舍區人去屋空,蚊蟲進駐,后是電影院、禮堂、醫院等設施門可羅雀,逐漸敗落。
留下的住戶表示,周圍住家越來越少,人少了,蟑螂老鼠就多了,環境變得臟亂,小偷也常來光顧,中興新村不再“中興”。
斥巨資打造的新城,一句“凍省”便無人再用,終歸難以交代。島內媒體報道,各級官員來過不少,馬英九也特意來看過,但都沒有拿出可行的再利用的方案。
有人主張拆舊建新,留下小塊保留地,其他按當下的需求再建;也有人認為中興新村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既體現當時的城市水平,也記錄了臺灣政治的發展,“拆掉就再也沒有了”。
爭議還在繼續,中興新村也就只能在等待處理中,繼續頹廢敗落。
“閑到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中興新村因政治而“亡”,更多的蚊子館卻是因政治而“生”——選前信誓旦旦打包票,選后硬著頭皮上馬。
陳水扁2004年選舉時向臺北人許諾“1.5小時到墾丁海邊”。上臺后,就在墾丁所在的恒春鎮斥資5億元(新臺幣,下同)修建恒春機場。然而恒春半島腹地狹小,離海太近,跑道太短,氣候條件又有限制,只能起降72座的小飛機,還不能保證準時準點。結果就算旅游旺季也很少有人搭乘,航空公司飛一班賠一班。
如今的恒春機場,大半年沒有一架飛機起降,職員、航警、消防隊員、維修工程人員全套人馬還得天天來打卡上班,“閑得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投資能不能收回不說,每年還要追加6000萬的運營費。
機場成“空港”,漁港也沒船。高雄茄定的興達遠洋漁港,建設時耗資近80億,但因為淤積的問題難以解決,如今沒有一艘遠洋船光顧,投資打了水漂。臺南安平漁港觀光直銷中心,2年前剛建成時風光一時,現在家家拉下鐵門歇業,直銷中心的負責人還在硬扛著賣面,“一天能賣5碗就要偷笑了”。
為彰顯重視教育,20年來,臺灣各地廣設大學,結果隨著少子化的來臨,不少也淪為“蚊子校區”,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嘉義分校就是典型例子。該分校占地數百畝,僅400多名學生在此上課,年支出高達1500萬元,空間閑置、資源浪費,曾遭臺“監察院”糾正。今年暑假過后,該分校師生將全部撤走,校園也徹底“放空”。
政績工程更是難逃,花蓮市的“陽光電城”是臺灣實踐太陽光電的示范工程,建設時有“非核家園”、“綠色旅游新景點”的目標。但花蓮空氣中鹽分高,光電板易氧化,發電量遠不如預期,電費收入18萬元,電城維護管理費卻上百萬元。至于景點,剛開始有人覺得新鮮進來看看,但發電也沒什么好看的,很快就無人光顧,陽光城變成黑暗城,不少流浪漢在此落腳,還有人剪了電纜換酒喝。
“上面只給了建的錢,沒給管的錢,也沒教我們該怎么管。”花蓮市政府也很無奈。
“生生不息”
據臺灣主管部門統計出的數據,全臺“蚊子館”有上百處,最初的總建設經費逾220多億。
賬面上的“蚊子館”數字只是冰山一角,新“蚊子館”繼續制造中,臺灣師范大學兼任講師姚瑞中稱,去年底臺灣縣市長選舉,媒體統計藍綠主要候選人共喊出一百多個園區型的政見,其中至少六成是新的選舉支票,“群蚊亂舞,生生不息”。
一條隱形的利益鏈條在驅動這個游戲。首先民意代表要在決定預算的時候為親朋故里的項目鼓吹,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作用和贏得選舉支持;其次縣市官員也要靠大建設吸引企業靠攏和選民的眼球,樹立能干形象;再者各地選民“人有我也要有”,人家有機場我也要有,人家有地鐵我也要有,能批來項目要來錢就是好官。層層作用之下,審批項目的主管部門只要合乎手續規定就放行,規劃是否合理、能否后續營運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也不去得罪人。
“要擋下這些‘蚊子館,不知要得罪多少人、付出多少政治代價,動輒被貼上‘阻擋建設標簽,會讓你丟官,還擋得住嗎?”臺灣前“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深有感觸,他表示,自己任上擋下的53項潛在蚊子館計劃在他離任后全數復活,“蚊子館”未來只會更多。
(張思誠薦自《看天下》)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