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采
蔡康永在臉書上向“康熙來了”道別,網友紛紛發文,認為“康熙”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尤其對大陸小資階級而言,“康熙”是他們面向臺灣一格窺伺的窗,滿足他們對海峽對岸的社會的想像與貼近。
然而,這些都過去了,在大陸飛舞著向前進時,“康熙”不過是途中的驛站罷了,終究也得離開。
我不是“康熙”粉絲,但也感覺到時代的悲鳴,有些荒涼。不知怎地,我想到我的前老板——“馬總統”。
我有幸在“馬總統”風華最盛的時候,擔任他的部屬,親眼目睹政治明星的風采。
之所以說政治明星,因為他當時就真的像《我的少女時代》的華仔般,是無數民眾心目中的偶像,受歡迎程度絕不輸一線明星。
市府內部執行的民調里,“馬市長”(馬英九曾任臺北市長)個人的滿意度總是在8成上下,而市府團隊滿意度則差了2成左右。
每次陪同馬英九出國訪問或視察,所到之處總是萬人空巷,粉絲爭相與他合影。
而我往往在一片人群推擠后,只能遙望馬英九。
當我努力穿越人群,回跟他的腳步時,還要技巧性地閃躲電視記者的攝影機,否則一個不小心,后腦勺就被打個正著,痛呀!
曾幾何時,馬英九已變成票房毒藥。媒體朋友跟我說,不是不想報“馬總統”,但就是沒收視率,電視臺還要生存呀!
到底馬英九怎么了?我想,這不是馬英九的錯,而是時代變了,觀眾的口味改變了。
瓊瑤的愛情文藝片,二秦二林永遠在三廳里你愛我我愛你的劇情已被市場揚棄了,現在流行的要么像周星馳看似無厘頭,但其實是嬉笑怒罵的人生悲喜劇,要么像甄子丹用真功夫拼的功夫片。
馬英九擅長的文藝小生路數,就像2012奧斯卡得獎影片《大藝術家》里的男主角一般,在默片時期呼風喚雨的他,遇到有聲片就失去票房價值了。
“馬總統”不是沒有危機意識,因應民眾口味的轉變,他也積極想要開拓戲路,于是拼了命從愛情文藝片改演起武打片。銀幕上的他振臂疾呼,高喊改革,堅持理想,可是幾年下來,益發顯得左支右絀,力不從心。
我認為“馬總統”轉型失敗,劇組團隊也應負同等責任。這過程中,團隊并沒有及早為男主角的轉型做準備,要演武打戲,不能全靠攝影、剪接及后制,還是得真刀真槍地蹲馬步,否則會被眼尖的觀眾看出破綻。
其次,編劇在撰寫劇本時,也沒有掌握到觀眾觀影的核心價值,動輒秀出改革劇碼,大家看完之后才發現劇情虎頭蛇尾,忍不住大喊被騙了。
猶記有一次與以前同事聊到油電雙漲政策,馬英九當下辯護改革本就有阻力,反對者其實是既得利益者。我回答:“漲價就叫改革,這樣的改革也未免太廉價了。”
經過了馬英九,臺灣應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政治明星,可以光靠個人魅力贏得人民支持。
所有的明星都有賞味期,也都有下架的一天。已經不惑的我,也要告別我的政治少女時代,對著網絡上他的影像,那不勝疲憊的面容,輕嘆一聲:“再見了!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