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目前,在全國機關干部中擔任縣處級以上職務的黨外代表人士有3.2萬人,這些黨外干部和黨員干部親密團結、真誠合作,共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引人矚目的是,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除吉林和新疆以外,各有一名黨外人士擔任副省長(副市長、副主席)。
他們是誰
根據公開資料,29個黨外副省長(副市長、副主席),其中由民主黨派成員擔任的有21人,由無黨派人士擔任的有8人。21位擔任副省長(副市長、副主席)的民主黨派成員,其所在黨派也各有分布。人數最多的是民盟,共有6個省份的副省長(副市長、副主席)是民盟盟員;民建、九三學社,各4人;致公黨3人、民進2人,民革、農工黨各1人。
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是黨外人士的顯著特點。29人中,有22人擁有博士學位,10人擁有海外留學或進修經歷。他們既有法學、工學、管理學、理學博士,也有教育學、經濟學、自動化等專業的博士,其中工學博士5人,管理學博士、理學博士各4人。河北省副省長秦博勇是29人中唯一的法學博士,江西省副省長謝茹是唯一的經濟學博士。
另外,有7人為女性,其中6人為民主黨派成員,分別是北京程紅、天津曹小紅、河北秦博勇、上海趙雯、遼寧賀旻和山東王隨蓮;1人為無黨派人士,江西省的謝茹。
29人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當屬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德甲熱·洛桑丹增。他早在2003年,即卸任拉薩市常務副市長(正地級),當選為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其次是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2005年,郭生練卸任湖北省科技廳廳長,被任命為湖北省副省長,至今已10年。目前,在湖北省人民政府7個副省長中,郭生練排名第二,僅排在常務副省長王曉東之后,負責教育、科技、民族宗教、文化、新聞出版廣電、體育等方面的工作。
在29人中,2008年之前任現職的有4人,11人自2008年開始任現職,9人自2013年開始任現職,3人自2011年開始任現職,其余兩人分別從2009年和2014年開始任現職。
這29位黨外副省長,在其分管的工作領域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揮權、處理問題的決定權和人事任免的建議權。有職有權、有責有為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例如,在福建省,1960年出生的洪捷序,是排名第二的副省長,排名僅在常務副省長張志南之后。
有職有權,還體現在其分管領域上。29位黨外副省長,分管負責的領域既有教育、科技、衛生等傳統民生領域,也有商務、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等重點工作領域。安徽省副省長謝廣祥負責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河北省副省長秦博勇負責對外對內開放、國內外經濟合作、商務、外事、旅游、法制等方面工作。
成長的“三級跳”
一般來說,黨外干部大多是從高校和科研單位成長起來的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骨干和帶頭人,其發展過程是一個從專業型人才發展到政治型人才的“三級跳”。
黨外人士要脫穎而出首先是與自身努力密不可分的。黨外代表人士通常都在各個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和突出的貢獻。29人中有26人出身于高校和科研單位,占總數的90%。
例如北京市副市長程紅,自1984年進入大學,至碩士畢業的七年里,她一直是學生骨干,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后來在中國人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并獲得人大最高學術水準的“吳玉章獎”。她提出的“綠色流通”概念,可謂全國首創。安徽省副省長謝廣祥長期耕耘在采礦工程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豐碩。他們在其行業、領域中的突出地位,為他們被納入組織的視野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外代表人士的成長既靠個人努力,更靠組織培養。這就需要組織及時發現嶄露頭角具有培養潛力的黨外人士,并將他們納入到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將他們選拔到所在的高校科研單位的領導崗位上或通過掛職鍛煉的方式,鋪臺階、搭舞臺、壓擔子,為安排使用做好充足的政治素質和能力準備。
公開資料顯示,他們在該階段所用的時間平均約為8年。洪捷序就任福建省建設廳副廳長之前,在華僑大學工作了18個年頭。由于他敢于承當、顧全大局、穩重求實的工作個性吸引了九三學社福建省委主委、時任華僑大學副校長楊曾藝的目光。
1988年,由楊曾藝介紹,洪捷序加入九三學社。1991年,華僑大學根據國家建設與學科發展的戰略需要,決定建筑設計院面向社會發展,并將此重任托付給洪捷序。
他歷任華僑大學建筑系主任,建筑設計院院長、總工程師,在他的帶領下,華僑大學建筑設計所由乙級設計所躋身為全國甲級設計院。通過這一階段,實現了由個人努力向帶動團隊共同努力的轉變,在擴大個人影響基礎上發揮著集群效應。
黨外代表人士的成長重點在于科學使用、發揮作用。這一階段通過組織的選拔,將優秀黨外代表人士推薦到人大、政府及政府的工作部門、政協、法院和檢察院等機構的領導班子。
例如河北省副省長秦博勇,經歷了廊坊市安次區副區長、廊坊市副市長、省監察廳副廳長、省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等多個部門、多個崗位的歷煉。但更多的黨外副省長是被先選拔推薦到人大、政府及政府的工作部門、政協、法院和檢察院等機構的副地廳級職位上,由此開始他們的從政生涯,這樣的黨外副省長有14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黨外代表人士除了正常選拔推薦以外,還有通過定向公開選拔的形式而出仕,如山東省副省長王隨蓮。
有何過人之處
有什么樣的立場信念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這更多體現在黨外干部的“勇德”上。黨外副省長在成長過程中,有好幾位都是在國外學習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但最終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報效國家。他們敢于擔當,在工作生活中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
以青海省副省長匡湧為例,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造成當地居民90%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較為嚴重。時任省住建廳廳長匡湧帶領專業救援隊,星夜兼程奔赴災區展開專業的搶險救災。省住建廳赴玉樹干部—直在交替輪崗,但唯有匡湧連續22天奮戰在災區。
黨外干部必須“在本領域本行業造詣較深,成就突出,貢獻較大,可以是掌握現代技術、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也可以是懂經濟、善管理、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和各類社會管理人才”。這主要體現在黨外干部的“智德”上。
一是精通業務造詣較深。29名黨外副省長都是所在地區、單位、領域中業務的佼佼者,比如安徽省副省長謝廣祥,是采礦工程學科帶頭人。
二是帶領團隊做出較大貢獻。黨外干部除了必須精通業務外,還要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帶動大家共同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積極貢獻。例如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1985年公派赴美國留學,回到南京農業大學后,使學院得到蓬勃發展,綜合實力列全國同類系之首。
三是要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例如陜西省副省長張道宏在擔任西安市副市長期間,就主持了多項參政議政的調研,成果都成為省市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再如遼寧省副省長賀旻,2002年任民進中央副主席、民進遼寧省委主委起,就親自擔任了生態農業調研組的組長,意見和建議引起很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