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習武之人講究童子功,每天踩梅花樁。下棋的人要經常擺棋譜,如同畫畫的人練習素描、寫生,彈琴的人要彈練習曲一樣。大家都知道這是基本功,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出師之后再談其他。凡此種種脫掉三層皮,技能日高,然后呢?吳清源大師說就是統統忘記,忘記定式。各行各業也都是如此,必須忘記曾經的一板一眼。這真是一句禪機重的話,為何苦練是為了忘記?定式為何到了一定程度便成為阻礙?
我們學習一門手藝,學會已經不容易,做出匠氣很難,如果還有原創型的個人特色可以說是難上加難。所以常常碰到的情況是“吃什么拉什么”,說一部書好,夸獎的話是前半截《紅樓夢》后半截《金瓶梅》,說一部電影肯定有票房,必定前半截是《教父》后半截是《海上鋼琴師》,總之我們忘不了經典之作的震撼力量,根本沒法忘記定式,只好在定式中變幻手法,借以保持上乘的品質。然而這一類的作品說到底仍是大偽之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出處。真正好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別開生面,把所謂的基本功和學養融匯在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個性體驗中,其作品絕不在定式里,但又閃耀經典的光芒。當然這非常難,念念不忘定式就不可能游刃有余。
生活中也應該適度的忘記定式,因為生活本身是流動的,變幻的,因緣會聚的,并沒有統一的定式可以套用。比如婚姻的定式就是相親相愛,但有時可以成為戰友必須并肩作戰,有時理念不同可能成為對手各自努力成就不同的天地。又如我們幫助過的人,總覺得自己有居高臨下的特權,別人就應該對我們感恩戴德一輩子。但其實定式已經改變,你幫助過的人也許也幫助過你,或者因為各種原因人家幫不到你也不能視作忘恩負義,那都是太簡單化地理解復雜生活的方式。至于曾經的海誓山盟就更加不能成為心目中的定式,如果那樣,汪才子的兩任前女友豈不是很氣悶?只能說前前后后都是真情流露。
吳清源大師的棋藝最終如入無人之境,殺遍行家無敵手,有人說他是超人,也有人說他的行棋有哲學思考,至少他離那些高妙的定式是十萬八千里的,那些定式爛熟于胸,最終化作灰煙。大師以圓熟獨特的方式重新思考棋藝,成就了自己的流派,也成為人類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