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維
摘 要:在供電企業(yè)線損管理中,提高10 kV及以下線損管理水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分析和介紹了10 kV及以下線損管理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提高10 kV公用線路線損管理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公用線路;線損管理;線損指標;計量設施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0.061
供電企業(yè)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個電壓等級的運行管理情況都與線損管理具有密切的關系,隨著電網信息化水平和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一些高電壓等級的損耗管理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然而,10 kV及以下公用線路線損管理水平仍然存在參差不齊現象,因此積極探索如何提升10 kV公用線路的線損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10 kV及以下線損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1.1 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現在很多管理工作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管理方法,一些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不強,且一些單位用電管理存在著嚴重失控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機械加工、采礦、小型鋼鐵集中的區(qū)域和城鄉(xiāng)結合部,用電環(huán)境較差。
1.2 普遍存在被動管理的現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獎懲措施,且考核機制不健全,因此現在并沒有充分調動起各級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很多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增供擴銷和搞好優(yōu)質服務等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不具備超前的管理意識,很少會及時檢查和處理供電線路和設備中的隱患。
1.3 配網設備和計量設施的缺陷較多
現在一些臺區(qū)布局和線路布局存在著嚴重不合理的現象,比如較大的無功補償缺額、三相功率不平衡、不匹配的變壓器容量與負荷水平、遷回供電、供電半徑過長、線路線徑過細、用戶表箱不符合規(guī)定和電表安裝不規(guī)范等。
1.4 管理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較低
很多配電系統(tǒng)都存在著點多面廣的特點,因此很難有效地自動采集和傳輸電量、功率等各種數據,同時也需要較高的投資,因此無法保證全部電量的遠程抄表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
1.5 工作人員工作技能和素質較低
工作人員不具備較高的工作技能和素質主要表現在欠缺主人翁意識、缺乏大局意識、基層人員年齡老化嚴重、觀念守舊、主動學習意愿不強以及不能熟練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做好線損管理工作。
2 提高10 kV線路線損管理水平的途徑
2.1 建立并完善各級電量考核體系
要想保證分臺區(qū)、分線和分壓統(tǒng)計電量的實現,就必須將電能計量表安裝在各臺配電變壓器、各個線路以及各個電壓等級中,并明確各級考核關口點的設置,從而能夠對各級電量進行科學的計量。在變電站自動化系統(tǒng)不斷完善和電力通信系統(tǒng)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單位的變電站都在建設或者已經建成了電力遠傳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能夠有效減少由不同期的抄表對線損分析準確性的影響。
2.2 積極推廣用電資料整理和用電普查
要對用電營業(yè)普查進行全面的推行,并與電量考核體系相互配合,分類整理營銷基礎資料,要以所建立的電量考核體系為根據分類整理各用電客戶的檔案資料,特別是計費卡信息要分配電臺區(qū),保證其現場實際核實并確定無誤之后,就要在一個抄表本中歸集同一個配電臺區(qū)的客戶抄表卡,每個月以此為根據對各配電臺區(qū)的用電量進行統(tǒng)計,同時還要與三級考核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最終將末端線損記錄下來。
2.3 合理確定各級考核體系的線損率水平
要想將低壓線損的工作做好,首先必須要將科學、合理的線損指標分配給每一個臺區(qū)、每一個供電所和每一條線路。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更加科學、完備的獎懲考核和線損管理體系。由于不同的臺區(qū)、供電所和線路,其用電量、設備狀況和電網結構不同,因此很難采用相同的指標對其實施考核,這時候必須要采用理論計算的方式對10 kV線路和低壓臺區(qū)的線損進行計算,同時以理論計算結果為依據,充分考慮恰當的線損管理影響,并合理確定各臺區(qū)和各線路的線損指標。
2.4 采取科學的建設性技術措施
首先要積極地更新改造高耗能變壓器,為了能夠使變壓器自身的損耗得以降低,最好選擇非晶合金變壓器以及S11系列低耗能變壓器;其次要合理配置變壓器,采用一些小容量的變壓器更換長期處于輕載狀態(tài)的變壓器,采用容量較大的變壓器取代長期處于滿載的變壓器;再次要增建線路回路,更換大截面的導線,增裝必要的無功補償設備,實施有效的無功補償;最后要積極更換和改造計量裝置。
2.5 采取科學的運行性技術措施
運行性技術措施主要有:①積極調整電壓。在銅損大于鐵損的情況下,就需要提高運行電壓。②平衡三相負荷。三相負荷在不平衡的情況下就會增加線損,導致不相等的各項負荷電流,除了會導致相線出現損耗之外,還會導致中性線出現損耗,所以需要對三相負荷進行定期的調整和測定,使其保持接近平衡的狀態(tài)。
2.6 積極應用遠程采集系統(tǒng)
將用戶的電表更換為智能電表,并安裝遠程采集終端,通過無線或有線等通訊方式將采集數據傳輸到電能量采集與管理系統(tǒng)中,根據已建立好的線損管理模型對所管理的線路和臺區(qū)進行實時線損計算,及時了解和發(fā)現線損異常情況并處理,減少用電異常與損耗,提升線損管理水平。
2.7 加強用電稽查
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聯(lián)系,例如與經信局和安監(jiān)局聯(lián)系,加大對依法用電、安全用電的宣傳,提高廣大用戶的安全用電和依法用電意識;加強警企聯(lián)系,通過電力公安加大用電稽查力度,大力打擊偷竊電等犯罪行為,杜絕關系電與人情電等跑、冒、滴、漏現象,減少用電損耗,不斷提升線損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
3 結束語
降損節(jié)能對提升電力企業(yè)的經濟效益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力部門今后開展降損工作的重點就是10 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線損管理工作。電力企業(yè)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必須要掌握好方法,對其進行不斷的總結和探索,這樣才能夠將電網的降損節(jié)能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劉成祥,康介偉.淺談兩改后的線損管理措施[J].農村電氣化,2011(10).
[2]劉鳳平.網改后線損管理方面面臨的新問題[J].農村電工,2012(07).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