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鋼
(沈陽工程學院 機械學院,沈陽 110136)
隨著電子工業產品向多功能、小型化和重量輕的發展,制造產品的模具日益精密化,模具的復雜高精形狀需要用電火花成形機床來加工。電火花機床所用的電極是高精度模具制造的關鍵,一般單個電極的尺寸小,加工時間短,模具制造所用電極的品種數量多,需要利用CAM軟件編制數控加工程序,編程操作枯燥繁瑣,容易出錯,導致電極報廢,迫切需要研制電極加工自動化編程系統,提高編程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
本文研究的電極加工精度為0.001,為消除毛刺對加工放電性能的影響,對成品需要進行光學表面質量檢測。廣州大學的張斐等利用宏和VB等二次開發工具,研究了基于POWERMILL的模具電極自動編程[1~3],UG下也有利用OPEN C++等開發的進玉通用電極加工外掛系統,但這些系統對高精電極加工不適用,且系統只能使用其CAD模型數據,對其他CAM軟件的電極數據轉換將帶來誤差。
Edgecam是由英國Vero公司開發的智能數控編程系統,主要應用于數控銑、數控車、數控線切割以及車銑復合加工等領域[4],客戶數量居于獨立的CAM軟件前列,可讀取所有CAM軟件的CAD數據,具有完善的客戶二次開發工具,可定制復雜功能,適合開發自動化的編程系統。
本文開發了基于Edgecam基于模具電極數控加工自動化編程系統,研究了特征識別、數據庫連接、界面定制和特征編程等關鍵技術。
電極材料為紫銅,設計數據為其它CAM數據文件,將電極按結構特征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電極結構特征分類
結合加工工藝特點,歸納出制造特征,構造加工模板,系統功能設計如圖2所示。
電極的輸入模型為實體文件,通用工藝是:頂面粗加工→基座粗加工→基座精加工→基座去毛刺→開槽電→極柱半精加工→頂面精加工→倒角和倒圓精加工→電極柱精加工→去毛刺。特征識別是智能加工的基礎,直壁平頂電極的特征識別流程如圖3所示。

圖2 系統功能設計

圖3 特征識別流程
為提高效率,電極加工采用自動換刀方法,刀具的數據包括刀具類型、直徑、底角半徑、轉速、進給和下刀速度。加工的切削深度和余量等工藝參數需要根據特征情況自動選用。采用Edgecam自帶的SQL SERVER 2008數據庫存儲數據,采用ADO.NET組件訪問數據庫,查詢和修改數據。
Edgecam具有豐富的用戶界面開發定制功能,可以利用MASK定制、PCI(Programming Command Interface)、PDI(Programming Development Interface)二次開發語言和C++、J++、VB.NET等語言編程設計界面。本系統采用PCI設計的界面如圖4所示。
基于特征編程首先創建加工工序,建立編程坐標系,選擇Z=0平面平行于電極基面,原點在零件實體的上頂面中心,X軸平行于基面最長的輪廓邊,Z軸垂直于基面。而后按元特征加工,所有電極都需要進行基座開粗,且刀具使用Φ8和Φ6兩種規格,首先頂面Φ8刀具面銑加工,毛坯側面Φ8刀具輪廓銑加工,電極柱面最大外輪廓Φ8刀具輪廓銑加工,而后向內輪廓過切0.002去毛刺加工。
針對不同的電極特征需要對特征加工方法進行組合,以開槽為例說明程序編制。所有類電極都有槽,槽為電極與電機的部分,槽分X向槽和Y向槽,將槽的中心線與X軸平行的槽定義為X向槽,與Y軸平行的槽定義為Y向槽。槽的加工規則如下:1) X向槽先于Y向槽加工;2) 每類槽加工完成后再加工另一類;3) 每類槽盡量選擇規格相同的刀具加工;4) 槽加工分槽中心線的鍵槽銑和沿槽兩邊分別輪廓銑兩種方式;5) 槽加工的深度方向步進加工,步進值通常為0.1毫米;6) 多槽排序加工時,由坐標軸的負向向正向漸進加工;7) 當每類槽寬有小于0.5的槽,而最大的槽寬大于5倍最小槽寬時,加工最大槽寬時應該更換直徑大的刀具以提高質量和效率[5]。
編制程序時,首先使層101唯一可見,初始化位置句柄,將要加工的幾何元素數字化緩存,而后通過數據庫設置修改符變量,也可以交互輸入信息,選擇參數,最后執行命令,生成CAM操作,部分PCI和PDI程序如圖5所示。

圖5 部分程序
某平頂直側壁電極一鍵加工選用的機床為瑞士GF阿奇夏米爾高速銑削加工中心MIKRON HSM 400 LP,加工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加工參數
編程后的Edgecam加工結果如圖6所示。
從結果看,整個編程輸入和程序生成過程為2分鐘,生成的CAM工序有46個操作步驟,如果不使用本系統,對一個熟練編程操作的工程師,其編程時間大約為10分鐘,節約50%的時間,提高了編程效率。將加工程序利用CIMCOEDIT仿真,仿真結果如圖7所示,經過實際切削加工,得到了合格的零件。驗證了系統設計的正確。

圖6 加工結果界面

圖7 仿真加工
利用Edgecam軟件開發了模具電極數控銑自動化編程系統,重點論述了特征識別、界面設計、圖形處理、坐標變換和后置處理等關鍵技術,完成了系統的開發并加工出了合格的產品,為其他機床的智能編程提供了借鑒作用。
[1]楊曉琴,陶建華,劉曉初,等.面向電極加工的數控自動編程系統的開發[J].機床與液壓,2011,39(6):12-15.
[2]張斐,陶建華,劉曉初,等.基于POWERMILL的模具電極數控加工編程系統設計[J].機床與液壓,2010,38(12):24-26.
[3]韓慶瑤,韓芝龍,路世強.基于EdgeCAM的數控加工技術在模具加工中的應用[J].機床與液壓,2009,37(6):214-216.
[4]李鐵鋼.5-基于VERICUT的結構件數控加工仿真研究[J].煤礦機械,2009,30(8):109-111.
[5]YUNqing Rao,Gang Huang,Peigen Li,et al.A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ss sheet metal cutting [J].Int J Adv Manuf Technol,2007,33:43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