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意

初夏的杭州繁花似錦,在杭州市余杭區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里,除了水鄉特色,還多了幾分異國情調。
一場名為“對望·2015年余杭—韋爾特文化藝術交流展”從5月15日至6月15日在這里舉行,從荷蘭漂洋過海而來的人體雕塑、三維立體壁畫、黏土雕塑等藝術作品展現在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的陳列廳。
這些作品,都來自荷蘭一個叫韋爾特市的地方,這個充滿了荷蘭風情的小城,其實已經與余杭區有多年的友好交流。
故事最早要從2009年說起,當時,時任韋爾特市市長的尼德雷爾訪問杭州余杭,對這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區十分感興趣,覺得這里的民俗、文化等很多方面與他的故鄉有著相似之處。那年,他代表韋爾特市,與余杭區簽訂了《友好交流關系備忘錄》,開啟了兩地友好交流的序篇。
在此之后,兩地的交流一直沒有中斷。到了2012年,現任韋爾特市市長友斯·海曼斯更是兩度走訪余杭,對余杭的經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同年,余杭區也首次組團對韋爾特市進行了回訪。
經過兩地的多次接觸以及在經濟、教育等方面的交流,雙方認為,兩市結為友好城市的時機已經成熟。2013年1月30日,韋爾特市議會通過了兩市正式締結友好關系的意見,正式簽訂《友好城市協議》,促進兩地更密切的全面合作。
2014年5月,余杭的藝術家赴荷蘭,開始了一次時尚且盛大的與韋爾特市的文化交流活動—當時,恰逢韋爾特建城600周年,作為友好城市,當地政府邀請了余杭區攝影、泥塑、繪畫、造型等方面的6位藝術家,與荷蘭本土的藝術家一起,共同完成象征友誼的作品。
當時,有三件作品被韋爾特市收藏,并懸掛在韋爾特市新落成的市政大廳內,作為兩地友誼的永久見證。其中包括余杭殿堂壁畫家張煒與當地著名油畫家約安妮合作完成的油畫《女媧和瑪利亞》,整幅作品高1.5米、寬0.7米,以代表希望的藍色為主色調,巧妙融合西方的圣母瑪利亞和東方的神女媧兩大人物形象,立意新穎,色彩亮麗;余杭書法家馬登峰與當地水彩畫、油畫家羅伯特合作完成了書畫長卷《攜手韋爾特》,創意靈感來源于當地一首著名小詩《歡迎來韋爾特》,選取詩歌中“日出、攜手、感謝、融化”四個關鍵詞進行創作,并用“藝術反射”四字點題;良渚玉雕大師蔣家洪與當地造型藝術家選取一段長約3米的原木進行雕刻和造型,并在原木兩端鑲嵌良渚玉雕。
而另三件作品,則被帶回余杭,與留在荷蘭的三件藝術品遙相呼應。此外,還有來自余杭的書法、繪畫、玉雕、竹笛、線塑等門類的26件(組),能夠代表余杭和浙江文化的作品,在韋爾特市展出了一個月,受到了荷蘭群眾的熱烈歡迎與好評。
今年初夏時節,韋爾特市的藝術家來到了余杭。兩地藝術家再次開始親密交流與友好合作。
當韋爾特市油畫家Rob Kars先生,走進余杭刺繡傳承人陸筱雅的工作室時,兩位藝術家發揮想象力和各自所長,用了3天時間,把傳統的東方刺繡和西方油畫進行結合,共同完成一幅融具象和抽象藝術為一體的新的藝術作品。
“我對中國的絲綢文化十分崇敬,我會讓這張充滿東方韻味的仕女圖展現在一個充滿現代感的環境中,用強烈的色彩對比、材質對比、筆觸變化,讓這幅作品既充滿現代風情又不失傳統味道。”Rob Kars如是說。
他們的合作不是個例,除了陸筱雅和Rob Kars的融合作品之外,短短一個月里,中西方藝術家還將余杭的殿堂壁畫和西方的陶瓷藝術融合、不同手法的雕塑作品之間進行融合、西方油畫與中國民間紙傘藝術融合、古琴斫制技藝與雕塑制作融合……并把這些中西藝術交融的作品,呈現在余杭區的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中。
來自各地的觀眾在江南水鄉博物館觀賞了荷蘭和余杭本土的近百件藝術品。來自紹興的退休教師王槐興老人說:“在這樣別致的博物館看這個富有異國情調的展覽,我深感如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