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大治 邱明亮

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邵斌的辦公桌上,安放著一塊十分顯眼的奇石,晶瑩玉潤,細膩照人,讓人瞧上一眼就愛不釋手。
邵斌告訴我們:“它就是大松石,印石的一種,鄞州區的東部沿海大嵩一帶是它唯一的產地。它可是我們鄞州的又一寶噢。”
東海滋潤大松石
人們通常都把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并稱四大國石,早已名聞藝林。而產于寧波鄞州東南沿海的大松石在中國篆刻史上以其高雅、清純、瑩潤著稱,更以“有骨氣、性適刀”而深受人們喜愛。
地處東海之濱的鄞州區咸祥鎮球山村是大松石的唯一產地。球山原是東海象山港中的一座海礁,此礁海拔81米,其形奇特如球,便被命名為球山。《鄞縣通志·博物志》載:“球山為流紋巖,系上部之凝灰質流紋巖,在曾經采石之巖基中見有極清楚之斷層面,在此斷層上附有光滑之筆蠟石薄層,筆蠟石即雕刻圖章用形似凍石之石,謂球山曾產玉石者即此也。”由于是海礁,又在港中,如此便有海潮相擊,潮起潮落,日月輪回。據《大松石考略》記載:“當球山浸波濤聲時,長風數萬里,自遠而屆入象山港,遇諸山之障,折而降迥,卷波鼓浪,變為狂颮,而颶至。勢倍劇,人廬畜物受損害者,慘莫能述。”清代史學大師全祖望賦詩《大松石》:“地氣有時返,未必無連城。海潮日日來,吞吐太陰精。石其果有知,為我光瑩瑩。”
在眾多名聞遐邇的印石之中也許惟獨大松石是喝著大海母親的乳汁成長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因素,使大松石在滄海桑田的巨變中完成自己的涅槃,形成了獨特的礦物質成分。大松石的化學成分構成,以水鋁硅酸鹽為主,少量有地開石、高嶺石等黏土類礦物混生而成。大松石含豐富的錳、鐵、鈦、鉛等元素,所以,色澤非常豐富。奇殊的地質成因使上好的大松石具有極品印石的“六德”,即“潤、膩、凝、溫、細、結”。這使它不但具有蛋青、玉白、米黃、絳紫、鉛灰、朱砂等主色和各色相雜、隱約有紋的色澤,而且軟硬適中,手感細膩、凝結溫潤,成為非常適宜篆刻的印材。
甬上篆刻名家史曉卿先生曾言:“大松石是極好的篆刻石材,其硬度與巴林石相似,按行話說,下刀時有股韌性,正適合刻印。”
元末,用印材料的選擇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相傳元末明初的著名畫家、書法家王冕偶然發現一種名叫“花乳石”的印材,因其質地細膩、易于雕刻,故選其作印材。自此,花乳石印章代替原先的銅、玉印被廣泛運用,這也標志著中國篆刻史正式進入了“石章時代”,而以上提到的花乳石應該包括大松石。清代詩人陳萊孝在《論印絕句》一詩中寫道“冶金刻石古時章,花乳青田質最良。多事羊求兼稷下,笑他群象太紛張。”也將青田石和大松石單獨羅列。由此可見大松石的重要地位。
一直以來,大松石名聲在外,載之經籍,而實物若隱若現,佳品更是難得一見。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國時期,大松石竟成了只聞其名不見其石的奇石。
沙孟海鐘愛大松石
大松石真正成為印章的質地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它瑩潤、細膩、溫潤,凍體多呈微透明狀。打磨印石時,可見石粉極為細膩,韌性十足。品質優異的大松石石性通靈,這是別的任何印石所不具備的。因其有受刀韌性極佳之特點,故篆刻細朱文線條挺拔而不易斷裂,在篆刻界頗負盛名,因而也得到了老一輩篆刻家的贊譽。
早在1963年10月,沙孟海先生得到了幾塊大松石印材,爾后當他看到大松石所制的印章時,情不自禁,摩挲許久,盛贊它“材料非常適合篆刻,兼有壽山和青田的品質”,并欣然為之題字,刻 “家在赤堇山麓”一印,有款署:“此大嵩石,出吾鄉球山,今不可多得,芝篆、道初各以舊藏璞石見詒,采泉使其子剖而治之,分贈諸同鄉,亦客中韻事也,癸卯十月,孟海。”沙孟海先生還曾專門為大松石收藏者陳世林題寫蒼勁有力的“大松石”三個字。
回顧歷史,其實早在明末清初時,大松石因其顏色艷麗、易于奏刀而名揚天下,當時著名的學者朱彝尊在給東皋印派創始人許容的《贈許容》一詩中就提及“青田山根凍玉石,稷下里石舊穴空。羊求休嫩大松老,其余粗惡不可礱”。他說青田山腳下產凍玉,懷安縣的稷下出壽山石,羊求休石也很好,其余的石頭都比較粗糙不是很適合雕刻。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海寧陳目耕著《篆刻針度》八卷,在卷八《選石》中介紹了十六種印石,將大松石排在第三位,并記錄說“大松石,出浙江寧波府大松所。其質類玉,間有灑墨黑斑,文采流麗,真者稀少,假者燒斑偽造,最可亂真,不足貴也。開采時,必以牛祭,后戚南塘以羊易之,此石遂絕。后人呼此石為羊求休。”
數百年來,大松石為文人雅士所寶重,被譽為“幽人化士”獨步石林。
上世紀60年代,時任寧波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負責人的曹厚德先生,在沙孟海先生的介紹下,找到滬上鄞縣籍人士即著名的收藏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常務理事秦彥沖先生,將其隨身所帶的大松石交由秦先生鑒別評價。秦先生曾在典籍中讀到過大松石的詩文,但是實物還是第一次親眼見到,當時就對大松石愛不釋手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將這枚大松石的毛石認真打磨并仔仔細細雕刻了一枚印章,且刻邊款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三月試新坑大松石,厚德同志屬,彥沖刻于滬寓”,送給了曹厚德先生,曹先生將此塊印章視若寶貝,小心珍藏至今。這種文人之間的交流讓我們看到了大松石在古代和近現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1962年至1964年期間,曹厚德掌門的寧波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屬下的竹編廠業務量逐年稀少,研究所決定轉型來開采大松石并加工成工藝品。從1964年起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們開采礦石,做印章料、擺件等,遠渡重洋出口日本。他也多次與文化界人士共商宣傳大松石的辦法,并用大松石給上海、杭州文化界名人刻印。
大松石與中國書法之鄉
鄞州區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書法之鄉。如今,大松石終于撩起她神秘而又美麗的面紗。2015年6月,鄞州區文聯與寧波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袂編寫、出版的《中國大松石圖典》成為中國大松石文化的第一部專著,圖典系統性地梳理了大松石的概況、脈絡及收藏、鑒賞等知識,收錄了諸多難得一見的大松石精品,并整理出歷代文化名人撰寫的與大松石有關的詩文,可謂圖文并茂,是較為完整、全面且理論性較強的大松石專著。同時,《大松石》特種郵票一套10張也成為特殊的“鄞州名片”。
2015年6月,鄞州區政府和鄞州區委宣傳部推出北緯30°的七彩傳奇—首屆中國大松石展覽。圍繞展覽將舉辦首屆中國鄞州大松石論壇、名家篆刻講座,成立鄞州印社、大松印社、大松石研究學會。300余件大松石及其相關展品,大松石原石、印石、雕件、篆刻以及與大松石文化相關的書法及攝影作品,從各個方面、采用多種藝術形式講述鄞州大松石的瑰麗歷史和文化脈落。這場大松石文化宣傳活動,使這些“天生麗質難自棄”的奇石走出“深閨”。
近年來,鄞州作為中國書法之鄉,其文化內涵日益深刻、豐富,“若榴花屋”—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七屆“沙孟海獎”全浙書法大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05周年及110周年系列活動、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等活動,使書法藝術真正成為鄞州文化的標志性品牌,其中大松石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