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少華 耿瀾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概念限定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特定的產品品質和風味,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其生長地域的特殊自然生態環境,產品在形成的過程中有一定的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
農產品地理標志既是知名的農產品產地標志,也是重要的農產品質量標志,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載體。通過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和保護措施,能有效實現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 后,我國農產品在進口產品的沖擊下,市場一度受到了極大的擠壓,使我國農產品價格長期倒掛,遠不及進口產品價格,市場競爭力下降,農民收益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持續展開,一大批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脫穎而出。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產品從產品質量、產品數量、種植規模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發展,特別是大宗水果蔬菜產業,表現尤為突出。據調查,截止到2014 年底,我國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資源量超過2 千多件,但與我國農產品資源普查1.6 萬多件相距甚遠,發展空間巨大。
隨著對農產品地理標志認知度的提高,各級政府推動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將改變傳統農業的分散經營方式,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形式。因此,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地理標志保護是涉及“三農”問題的一項特殊知識產權,關系到產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加強行政推動和政策、技術指導,對做大做強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我國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分為三個部門進行管理與保護:工商、質檢、農業。
工商管理部門
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圖標

我國自1994 年開始就將地理標志納入了商標法律體系。根據《商標法》,地理標志作為證明商標或者集體商標予以注冊,注冊人享有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涉農地理標志占94%。隨后,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3 個部門分別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保護,保護模式既有相同點又有區別。
1995 年,國家工商局出臺《集體商標與證明商標注冊指南》指出:我國法律、法規將原產地名稱或標志納入證明商標保護范圍;2001 年10 月新修訂的《商標法》也明確增加了地理標志的有關內容,“前款所稱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這是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地理標志進行明確規定;而新的《商標法實施細則》又對符合使用條件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使用已注冊為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的地理標志等情況做出規定。
據統計,至2010 年底,國家工商總局已經注冊了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總數達到了903 件。1995年以來,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共收到外國原產地名稱和地理標志注冊申請40 多件,涉及奶酪、葡萄酒、火腿、威士忌等傳統產品。其中,來自歐盟成員國意大利、英國、德國、丹麥等國家的申請20 件。
質量管理部門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圖標

國家質檢總局分別于1999 年、2001 年出臺《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及其《實施辦法》等規章。2005 年5 月16 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取代了1999 年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新規定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申請、審核、認定以及管理在國家質檢總局系統作了統一,體現了統一名稱、統一制度、統一注冊程序、統一標志和統一標準的“五個統一”原則。
根據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機構或人民政府認定的協會和企業(簡稱申請人)提出,并征求相關部門意見。質檢總局對收到的申請進行形式審查,按照地理標志產品的特點設立相應的專家審查委員會,負責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技術審查工作。
截至2011 年11 月,國家質檢總局已經公告對國內1200 余個地理標志產品實施了專門保護。產品范圍涉及白酒、葡萄酒、黃酒、茶葉、水果、花卉、工藝品、調味品、中藥材、水產品、肉制品等,涉農地理標志產品占1100 多件,達總件數的92%,產地范圍涵蓋全國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農業管理部門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識圖標

農業部負責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工作,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的審查和專家評審工作。農業部于2007 年12 月25 日發布11 號令,頒布《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業部系統正式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工作,使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管理工作進一步得到重視。管理辦法規定:國家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實行登記制度,經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受法律保護。依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的實施需要,配套組織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品質鑒定規范》等20 多個配套技術規范,對申請人資質確認、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產品品質鑒定、專家評審規范、核查員培訓注冊、標志使用、檢測機構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目前登記保護制度規范已基本配套、齊全。
自2008 年2 月1 日起全面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經過3 年多的扎實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管理工作進展喜人,2011 年10 月以前已公告643 個產品,并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由于我國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歷史不長,無論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還是農業部,需要申請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其資源廣闊,而已申請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僅僅是我國可保護資源的微小部分。但隨著政府重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各項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必將得到新的有效發展。
2005 年7 月開始實施的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2008 年2 月實施的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是兩個部門規章,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不夠,《商標法》雖然是國家法,但不是針對地理標志保護的專門法,而地理標志作為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涉及農民利益的知識產權,理應擁有自己的專門法。提高地理標志保護的立法層次,將更有利于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改變目前幾種法律體系并行保護的形式,建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統一的協調機制。在制定農產品地理標志專門法的同時還需要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等相關法律進行修訂,建立完善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
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一個無形資產,要加強管理,避免資產流失,并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地理標志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工作的推進,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各個環節,如登記、認定、標準制修訂、標志監管等管理制度和工作將進一步細化規范和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將形成政府監管、同業監督和企業自律的統一管理模式,并從統籌生產和流通的角度來規范整個市場秩序,以促進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持續發展。
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農業部門將協同工商部門履行農產品地理標志市場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將協同質檢部門加強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加工生產環節的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搞好進出口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將協同商務部門做好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另外,國際農產品地理標志交流合作和互認的機制也將逐步建立,此舉同樣是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的重要方向。
地理標志保護是涉及“三農”問題的一項特殊知識產權,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認識將逐步提高,并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加強行政推動和政策、技術指導,做大做強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
助推南寧香蕉品牌之路
2015年6月4日,廣西日報刊發了一則《“南寧香蕉”成農產品地理標志 將統一品牌亮相全國》的報道文章。文章中醒目的突出了“南寧香蕉”成農產品地理標志,獲得了我國農業部的審核通過。這件事一方面說明我國農產品生產品牌化觀念有了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廣西是我國熱帶水果生產大省之一,近些年來,廣西香蕉產業發展迅猛,特別是南寧市,香蕉產業規模以年均12%以上的增幅快速發展,規模化種植比例大幅提高,標準化水平顯著上升,形成了以那桐、壇洛、金陵、寧武為中心的香蕉產業帶。2014 年南寧市香蕉種植面積近80 萬畝,產量134 萬噸,產值約27 億元,香蕉面積、產量、產值名列廣西和全國地級市第一,壇洛鎮還獲得“中國香蕉之鄉”。與此同時南寧市在香蕉品質和品牌培育方面也加大力度:那龍蕉、雞蕉等傳統品種逐漸退出市場,口感和品相更好的桂蕉6 號、巴西蕉、金粉1 號等優良品種占據了主導地位,品質實現了由“芝麻香蕉、黑皮香蕉”向“色澤金黃、外皮無傷、香甜嫩滑、耐貯運”轉變,打造出“綠水江”、“甜彎彎”等多個知名香蕉品牌,并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不僅輻射全國市場而且出口俄羅斯及中亞地區。
為了打造區域香蕉產業優勢,并形成市場競爭優勢,提升南寧優質農產品品牌名片知名度,南寧市政府積極推動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極大促進了南寧香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