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相對其他收藏而言,奇石收藏還處于幼稚期,賞石的鑒評體系還有待建立,對此,石界爭論不斷。有爭論是好事,說明石界還是一潭活水。雖然眾說紛紜,但我認為,賞石活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石頭有良莠之分,賞石水平有高下之別。良與莠、高與下的區別在哪里?我想最主要的,就在于賞石的素材選擇與表達方式上。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談談看法。
個體認知與賞石活動的共性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是賞石,賞石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我認為,賞石就是將石頭自然之美映射到內心,并通過場景、語言、文字等加以抒發,從而產生一種精神愉悅的過程,賞石活動能夠持續存在的理由,從表面看是交易,但最終來看卻是審美,是對自身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
其次,為什么賞石會出現分歧和爭議?
任何石頭都必須通過賞石主體的認同,才會被納入視野。因此,賞石活動是一種非常自我、非常個性化的活動。由于每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接觸的知識體系有別,偏好不一樣等等,都會對石頭鑒賞產生分歧和爭議,問題就在于“個體認知”上。賞石理念的差異,最終都體現為個體認知之間的差異。
第三,尋找賞石活動的共性。
在千差萬別的賞石實踐中,賞石的步驟和目的卻大體相同。觀賞石收藏一般要經歷搜集、立意、命題、配座、置景、組合、配文、配圖等過程,賞石的內容與形式就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建立了聯系并相對固定下來。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用作為素材的石頭來表達賞石主體對自然和自身的感悟。
賞石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
基于以上三點認識,我們就不難知道為什么對相同的石頭評價不一,對不同的表達理解有分歧了。也為我們尋求相對容易被接受的鑒評體系打下了基礎。我認為,賞石活動的基本要素只有兩點:
一、觀賞石的素材要能具備審美的基本條件
早期人類將石頭用于裝飾時,文字還沒有出現,賞石理論就更談不上了,但并不妨礙人們花費大量精力將石頭用于與生存無關的裝飾上。這說明,人類對美好事物的感知是與生俱來的。山川、云彩、生活場景等都是人類最易感知的存在,也最為直觀地為人類提供了審美的參照系。那時的人們“但知美之為美”,只要形態、色彩、質地等能給人以精神愉悅的享受,就可以接納。
隨著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出現文字這一載體,通過文字的記載和傳承,逐漸發展出各種學科,不斷完善了審美的內涵,出現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越往后,觀賞石的欣賞方式會發展得越豐富。所以賞石只能在當時的知識體系下感受和逐步發揮。古代士大夫認可的石種少,一個“瘦、皺、漏、透”就指導了近千年的賞石方向,但應用于現代就遠遠不夠了,當代采石渠道之多、石種之富是古人難以想象的,于是又補充了“質、色、形、紋、韻”等概念,以后還會有發展。但這些概念都只是指出了石頭的表征,并不具備實際的指導意義。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觀賞石作為素材,一定要在某些方面符合公認的美學標準,要有美感。什么是美感?就是人類頭腦中出現過的愉悅記憶。美是抽象的,但卻與現實生活中某些事物相對應。你可以在自然界、美術、文學、哲學,甚至考古、天文、地質、建筑學等諸多已知事物和知識中,在物態和精神層面尋找能提供美感的參照系。如果石頭能夠具備被一些群體認同的美好特點,它就具備了一定的賞玩條件。如果能夠激發人們欣賞或創作的沖動,那么,它就能稱為好石頭。
但是,好壞不是絕對的,你的美學造詣越高,對石頭的選擇就越主動,敢否定的石頭就越多,同時,能夠肯定的石頭也越多。
二、運用優秀的表達將賞石活動上升到藝術層面
由于人的思維個性化特點,同一個素材會衍生出完全不一樣的審美結果。比如一方精美的山水圖案石,有人“見山是山”,為之陶醉;有人會與繪畫相比較,分析天然圖案是否符合透視、留白等作畫原理;有人會為之題詠賦詩;有人會考慮場景配置和展開組合……同一形式卻會造成巨大的情緒差異。同樣,有些石頭單獨作為素材看似平淡,一經妙手融合,立刻化腐朽為神奇,甚至達到禪道之境——這就是賞石的魅力所在,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空間里自由創造。
但是,任何文化都需要群體參與,否則就會滅絕。賞石活動也需要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才能實現內心和外界的平衡。因此對石頭的表達又不能天馬行空,毫無拘束,你只有一個指向——就是作為素材的石頭,我們必須順應它的形態、構圖、比例、質感、氣局、神韻進行發揮。它不應是孤立的,而是思想和石頭的有機結合。
在我看來,優秀的表達一定會具備以下特征,即深入、優美、和諧。
深入,就是能夠抓住石頭的特點,以形取神。顧愷之有言:“凡畫……遷想妙得也”,運用到賞石實踐中,這個“遷想妙得”,就是特色提煉、究其神韻。
優美,就是在賦予石頭內涵的過程中,高明地運用語言、文字、場景、呼應等藝術手段,使素材的美感得以強化。
和諧,就是客觀地看待素材的層次,恰如其分地加以表達。讓素材與表達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同時避免牽強附會,過度解讀。
結 語
石頭是錦,展示手段為花,素材提供了基礎,再用表達加以升華;整體為主,局部為輔,抓住石頭的“神”,才能生動地解讀;多定性,少定量,燕瘦環肥,怡情為佳。只有實現素材與表達的完美結合,石頭的展示才可以稱為“作品”,才能達到“人石合一”的境界。以前的賞石注重“發現”,未來一定是以融入人文理念為方向(順便提一下,我非常反對為石頭打分和估價,數學是無法評判美學的,這種事就交給市場和每個人衡量吧)。
無論是素材的選擇還是奇石的表達,關鍵在于賞石者個人的素養。每個人都應該練好內功。練內功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學,多練、多體悟,多交流,于是足矣。